劳乃宣助卫礼贤译《易经》

作家文摘 2025年02月04日

  卫礼贤德译本《易经》初版扉页

  卫礼贤(右)和家人

  卫礼贤1873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母亲给他取名理查德·威廉。1895年,卫礼贤取得神学学位后,就任斯图加特修道院教堂牧师。1898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德国同善会“青岛需要传教士”的消息,萌生了前往中国的想法。1899年5月,卫礼贤来到青岛。在青岛,卫礼贤结识了当时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学者,他们大多是清朝的遗老遗少,是儒家道统的守护者,如劳乃宣、周馥、康有为、辜鸿铭,以及恭亲王溥伟、孔氏家族的衍圣公等。

  1920年夏,卫礼贤短暂离开青岛,返回德国。不久后,他再次来到中国,担任德国大使馆的科学顾问,并受蔡元培之邀在北大任教。

  卫礼贤在中国前后25年,受中国文化浸淫颇深。曾任山东巡抚的周馥来访,他给了卫礼贤一个建议:“如果我给你引见一位老师,他的思想真正根植于中国精神之中,他会引导你探讨中国精神的深刻之处。你就能翻译各种各样的东西,自己也写一写,中国也就不会总在世界面前蒙羞了。”周馥举荐的老师就是晚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学部副大臣劳乃宣。辛亥革命以后,劳乃宣隐居河北涞水。卫礼贤立即修书给时年71岁的劳乃宣,并在礼贤书院为其准备好住处。劳乃宣接受了邀请。

  劳乃宣用中文解释《易经》的内容,卫礼贤写下笔记,然后翻译成德语。劳乃宣先将释读文本与原文对照,检查所有细节是否都准确无误;而后,卫礼贤审查德语文本,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接着是详细的讨论,卫礼贤再根据讨论写出三四份译本,并补上最重要的注释。

  不久,一战爆发,青岛成为德日的交战区。劳乃宣离开青岛。战事稍停,劳乃宣致信说自己有意返回青岛完成《易经》的翻译工作,希望卫礼贤像先前一样提供膳宿。卫礼贤喜出望外,立即答应。工作终于完成了,1920年,卫礼贤动身返回德国,劳乃宣将遗嘱交到卫礼贤手中,不久就去世了。  

  (摘自《书屋》2024年第12期  张祚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