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被视为规模最为宏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综合性文艺晚会之一。作为春晚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节目数量约占春晚节目总数的一半。1983年以来,一首首歌曲从春晚舞台唱响大江南北。那些佳作是除夕夜最难忘的旋律,是用音符记录下的年度关键词,更是新一年的开场曲。
与时代同频
春晚歌曲广泛流行的关键在于紧贴时代脉搏,精准反映时代主题与社会需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迎来历史性转折,国家致力于打破思想禁锢,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乡恋》《难忘今宵》《幸福在哪里》等一批突破以往音乐风格的歌曲应运而生。它们记录了人们对思想解放的渴望和拥抱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春晚歌曲宛如一部生动的编年史,忠实记录着国家重大事件。围绕“一国两制”原则确定、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重大事件创作的歌曲,就是相关事件的音乐记录。
20世纪80年代初,两岸关系解冻。1984年春晚歌曲《我的中国心》表达了人们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强烈渴望。自1985年起多次登上春晚舞台的《龙的传人》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论。《春天的故事》创作灵感源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并在1997年登上春晚舞台,呼应了当时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随后陆续登上春晚舞台的《公元1997》《走进新时代》《北京欢迎你》等作品,也都跟当时的国家大事密切相关,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动注脚。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持续改善,这汇聚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些情感,皆能在春晚歌曲里寻得与之对应的依托:《光荣与梦想》《我们都是追梦人》(见左图)《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我们的新时代》(见中图)等作品,以不同方式诠释了中国梦的内涵,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
家国与个人的情感纽带
在春晚的历史中,许多歌曲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情感。1977年创作的《祝酒歌》,于几年后春晚演出风靡全国。歌曲见证了中国在经历动荡后迎来的新希望,激发起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同年春晚上演的《难忘今宵》,其副歌“共祝愿,祖国好”将情感升华,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让人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成为人们对春晚、春节最深刻的听觉记忆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政策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们愈发渴望积极的精神引导。在这一背景下,春晚舞台上涌现出一批强调民族认同与团结的歌曲,如《大中国》《爱我中华》等佳作,以其独特的魅力,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让人们从中找到共鸣,获得归属感。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攀升。一批契合民族自豪感、满足文化自信建构需求、顺应社会凝聚力提升需要的歌曲陆续登上春晚舞台。如《五星红旗》《国家》《天耀中华》《美丽中国走起来》《新的天地》《看山看水看中国》等歌曲,它们以音符为纽带,将每一个中国人与国家紧密相连,在时代的浪潮中奏响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砥砺前行的强音。
此外,春晚歌曲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不仅激发起人们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还聚焦亲情、友情、爱情,彰显出丰富的人文色彩。例如,《常回家看看》《时间都去哪儿了》唤起人们对家庭温暖和亲情团聚的珍视;《同桌的你》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十五的月亮》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军人与妻子之间的思念,展现了军人家庭的奉献精神;《大约在冬季》《因为爱情》讴歌爱情的美好与纯粹,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体现多样文化需求
春晚歌曲涵盖国际风云、国内大事、百姓生活等不同主题。例如,1998年我国遭遇罕见洪涝灾害,1999年春晚便诞生了歌颂人民子弟兵的歌曲《你是谁》;2002年,申奥成功、中国男足世界杯小组出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年度大事催生出《大家一起来》等歌曲。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冬天里的一把火》《爱的奉献》《小背篓》《我想有个家》《涛声依旧》《相约九八》《山路十八弯》《两只蝴蝶》《恭喜发财》《吉祥三宝》(见右图)《春天里》《岁月》等歌曲一直被人们传唱,说明春晚歌曲类节目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
此外,渲染节日气氛,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喜庆、团圆、祝福等主题的春晚歌曲,历来深受观众欢迎。像《好日子》《欢乐中国年》《万事如意》《举杯吧,朋友》《今夜无眠》《越来越好》《美丽的心情》《好运来》等,凭借浓郁的节庆色彩与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当之无愧地入选观众心目中的春晚金曲。
春晚歌曲深受全国观众喜爱。就契合时代脉搏而言,它精准捕捉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特征,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在情感联结方面,它唤起家国情怀,触动亲情、友情、爱情等个人情感,成为大众寄托情感、慰藉心灵的重要源泉;从大众文化角度看,春晚歌曲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与亲和力,其旋律富有感染力,歌词表意抒情相辅相成,赋予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歌曲已化作记录中国变迁的灵动音符,留存于亿万华人共同的音乐记忆之中。 (摘自1月29日《光明日报》 陈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