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为什么要听华尔兹?

作家文摘 2025年02月04日

  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刻,在市场上的新年音乐会曲目中,以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为代表的各类舞曲,特别是圆舞曲作品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为何一定要在新年奏响和聆听圆舞曲?

  因为“新年音乐会”这一概念的确立、推广和深入人心,都离不开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元旦在金色大厅奏响的音乐盛会。这一从1939年起延续至今的艺术传统在过去半个世纪借助发达的传媒体系覆盖全球,影响了几代乐迷。作为毫无争议的新年音乐会范本,既然“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艺术家们选择了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其他乐团效仿也就顺理成章。

  但维也纳拥有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无数“城市音乐英雄”,维也纳爱乐乐团为何在新年时节对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情有独钟呢?这或许就需要简单追溯一下维也纳与圆舞曲的渊源了。

  圆舞曲起初作为一种流行于德国、奥地利部分地区的乡村三拍子舞蹈,在18世纪中叶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原文“Waltz”(中文直译为“华尔兹”)源自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Volte”(意为“旋转的舞蹈”)。法国《通用大辞典》对此的解释颇为生动:“这是一种‘圆’舞,跳舞时一对舞伴‘围绕’着自己,同时也围绕着舞厅旋转,就如同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公转一般。”

  但这种一对舞者相拥旋转的舞蹈类型(见图)在一段时间内为贵族社会所不屑,因为当时欧洲宫廷所崇尚的是更为板正、拘谨和优雅的小步舞曲,海顿、莫扎特作品中四平八稳的小步舞曲乐章便是所谓贵族气质的彰显。

  当时间进入19世纪,欧洲的艺术审美伴随着社会剧变而发生转变。此前的法国大革命深刻撼动了贵族保守酸腐的趣味,城市中产阶级对艺术提出了全新的诉求,贝多芬震撼磅礴的交响曲、李斯特炫目花哨的钢琴独奏、罗西尼饱含嬉笑怒骂的市民歌剧全部应运而生,而大众深度参与的市民舞会也让以“蹦擦擦”为节奏特点的华尔兹迎来了黄金时代。

  据学者考证,1837年的维也纳城大约有三十七万常住市民,经常参加舞会的人竟然接近十万。每一年的开端,从哈布斯堡王朝皇室在霍夫堡举办的皇帝舞会持续到三月份的歌剧舞会,维也纳人昼夜不停地在飞旋的舞步中欢庆着新年。

  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好友约瑟夫·兰纳凭借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敏锐的市场直觉,成为了维也纳舞会音乐创作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光芒又很快被后辈小约翰·施特劳斯盖过。擅长一边演奏小提琴、一边指挥的小约翰统领着施特劳斯家族的六支管弦乐队,不但穿梭在维也纳的每一座舞厅,还在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和遥远的美国收获了无数鲜花与掌声。     (摘自1月14日《北京日报》 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