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后门桥正名“万宁桥”
对照北京老城,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以紫禁城为核心,以城墙为标志,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层层拱卫”和“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城市布局……这就是“中国理想都城的秩序”。那么,形成这条北京老城中轴线的“基点”在哪儿——就在“万宁桥”(见左图)。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侯仁之先生就提出了“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三座里程碑”的论说。这“三座里程碑”都呈现在北京城的中轴上,即象征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王权至上”的紫禁城、象征新中国成立后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天安门广场和象征北京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奥林匹克公园”。
1998年4月28日下午,侯仁之先生应中共北京市委中心组的邀请,为他们作第六次学习报告,题目是:“整治后门桥,恢复历史原有风貌”。他说,在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命他的谋臣,曾经规划建设过元上都的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刘秉忠秉承旨意,在燕京经过了实地勘察之后,建议忽必烈放弃金中都城旧址,另觅新址。他看上了金中都城东北郊,建在古高梁河水系畔的行宫——大宁宫的所在。这里有由西北绵延而来的众多天然湖泊,不仅水源充沛、面积广阔,且“天光水色”,很得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于是,便将原先的“积水潭”改称,即以“海子”称之,决定以琼华岛大宁宫为中心,修筑揽括整个水面在内的、规模宏大的“大都城”。
侯仁之先生说:严格地讲,大都城规划的起点就是海子桥,即后来的“万宁桥”。因为,海子桥的所在就是这大片“海子”的东端尽头,是它的出水口。它也就成了规划建设元大都城中轴线的基点——以此为基点,向南北延伸拓展:向南延伸至元大都城的正南门(丽正门),向北延伸至中心阁。元朝象征帝国政权的重要建筑群——大内,就建在这条中轴线上。由海子桥往北建“中心阁”(今钟鼓楼附近),作为元大都城规划建设中轴线的北端点。
据史书记载,元至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以中心阁为主体,兴建了“大天寿万宁寺”。寺内“中塑秘密佛像,其形丑怪”。成宗帝后布乐罕见后十分不快,并传旨将其头部用手帕遮盖起来。不久之后,又令将其拆毁……元泰定四年(1327年),在其间修筑了供奉成宗的神御像,称“万寿殿”。由此,大天寿万宁寺也就成了元朝皇家祭祀成宗的场所。“海子桥”在大天寿万宁寺的正南方,自然也就称之为“万宁桥”了。
侯仁之先生在报告中还说:700多年前,早期的北京城从原来的莲花池畔转移到现在的什刹海畔,海子桥就是全城规划建设的新起点。北京城中轴线就是从这里向南、向北延展的。我建议将习惯称呼为“后门桥”的海子桥,改回原来的名称——万宁桥,希望子孙后代万世安宁。
但是,自明永乐定都北京以后,白浮堰断流,海子面积日渐萎缩,以至在后来分隔成了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万宁桥原是一座桥闸(澄清闸)一体的石桥,但桥下已日见淤积,桥两侧的石栏板,也因年久失修而呈现出斑驳破碎的状态,桥两端还有一些巨大的广告牌……人行至此,怎么也想象不出万宁桥原有的状况,更不会意识到:这里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设中轴线的“基点”。也就是在这次报告会上,侯仁之先生大胆呼吁:“整治后门桥,恢复历史原貌!”
对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不仅欣然接受,且将它列为年度重点工程项目,由市文物局、市水利局和市政局三方共同协办完成。不仅如此,就在整修后门桥期间,还看见了被淹没在水底下多年的镇水兽。因之,也就让人们看见了,万宁桥原来有镇水兽六组共八只,且均为元明两代的遗存。你看:桥的东西两侧拱券顶上各一组;拱券南北两侧各有两组,共四组;桥西南北两侧还有“二龙戏珠”各一。
为新桥起名“金锭桥”
整修万宁桥的同时,还在其西侧什刹海出水口处,新修了一座三孔汉白玉石桥(见右图)。它的修筑既方便了游人漫步什刹海,观赏其全貌,又减轻了因游人绕行万宁桥而带来的交通负荷和不便。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还专程邀请侯仁之先生为新桥命名并题字。
就在新桥即将竣工的前夕,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按惯例,作为学生自然要到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1号的侯师家去拜年。就在侯仁之先生热情地接待我们的当儿,他说起了市领导要他给什刹海东端的这座新桥命名的事情。
他说,既然是要为什刹海的新桥命名,自然要考虑到什刹海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的积淀和它的传承。万宁桥原称“海子桥”。明永乐时迁都北京后,因其在皇城的北门地安门之北,而被人称之为地安桥、北门桥。后来,人们为了与“前门(正阳门)”相对应,又给叫成了“后门桥”。我考虑了这么几个方案:一是因为这座新桥在万宁桥的西侧什刹海的出水口处,可否叫“万宁新桥”;二是它在什刹海前海东侧的出水口处,而在什刹海前、后之间,历史上已建有石桥,名“银锭桥”。它不仅是前、后之间的重要标志,还有名闻遐迩的“银锭观山”之景——站在石桥之上,往西远观层峦叠嶂的西山,脚下流水潺潺,荷花飘香,沁人心脾……活脱脱一幅中国风景画,而新建的石桥又在其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叫做“银锭新桥”?咱们再换个思路,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又是在什刹海地区修建的一座汉白玉石桥,就其材质、桥型而论,都比上述两座桥要精美。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叫做“金锭桥”?!请你们再考虑一下,还有什么更好的名字没有。不过,由于时间紧迫,请你们在三天之内答复我。因为,市里领导还等着我的回复呢。另外,市领导还嘱咐我为新定的桥名题字。可我的毛笔字功底不深,不敢造次。还是请北京的书家题写吧……
我在返回家之后思虑再三,觉得侯师考虑得已经很周详了。但我个人却以为用“金锭桥”命名更适合,便在第三天的早上报告给了侯师……
现在镌刻在新桥上的“金锭桥”三字,虽是侯师所写,但并非老人家专门为新桥所题,而是从侯师给市领导的信件中植出来放大之后镌刻上去的。我们从这些细节中看到,侯仁之先生做事真是极其认真细致,为人又极为谨慎谦和。
(摘自《北京纪事》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