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家公子痴迷西洋戏剧
宋春舫(见图),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上海。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跨度之大,令人称奇。
宋春舫出身富贵之家,父亲宋季生是上海英商中和洋行的买办,拥有江苏路284弄安定坊的15幢楼房,除留下五号楼自家居住外,其余全部出租;母亲徐碧云娘家则是浙江海宁的大地主。1912年,宋春舫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因不喜欢家中给他安排的未婚妻,便以要出国深造为由,行缓兵之计。他先到巴黎索邦大学补习法语,因少时在老家的教会学校打下了扎实的外语基础,法语课他读得很轻松。
留学期间宋春舫熟练掌握了英、法、意、德、西五种语言,可以直接观赏原汁原味的西洋戏剧。索邦大学法语课程过关后,他进入瑞士日内瓦大学就读,主修社会与政治学科。获得硕士学位后,宋春舫跟朋友直言不讳:“拿张文凭无非是为了糊弄父母,回国后好混口饭吃。我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西洋的戏剧文化。”宋春舫每晚都会穿着高档的晚礼服,乘坐包租的华丽马车,呼朋唤友出入巴黎的各个剧院。
宋春舫还趁欧洲爆发一次世界大战,不少贵族世家历代收藏的剧本名著散落出来的难得机遇,不惜重金大量购入与戏剧有关的著作剧本,有不少是可遇不可求的初版本、限量本与作者签赠本。1917年,这4800多册珍贵的藏书随着宋春舫一同回到国内,几经辗转,最终落户在青岛福山支路6号宋家藏书楼“褐木庐”里。当时在青岛的杨振声、闻一多、洪深、孙大雨、丁西林等都是“褐木庐”的常客。
宋春舫回国后,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职,著有《宋春舫论剧》及喜剧《五里雾中》《一幅喜神》等,还在1918年10月的《新青年》“戏剧改良专号”上发表过《近世名戏百种目》。
大力促成中国近代海洋学科创立
宋春舫在索邦大学就读期间,游历欧洲各国。他在摩纳哥旅游时,参观了该国执政者阿尔贝大公所建的海洋博物馆,看到了很多海洋生物标本和活物。让他感到惊奇的是,阿尔贝大公不仅亲自参加海上的科学调查,还亲手绘制大西洋水深图和海水的温度变化图等,这也引起了宋春舫的好奇心。
1928年夏天,在北大任教的宋春舫因骑马摔伤肋骨,经朋友介绍到青岛海滨避暑养病。宋春舫寄宿在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家中,俩人相见恨晚,在聊天中达成共识:一个有辽阔海岸线的泱泱大国却无强大的海防,更无有关海洋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蔑视。宋春舫根据两人谈话要点,撰写了《海洋学与海洋研究》,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上。
文章发表后引发国内知识界的强烈反响,还受到青岛市政府当局的关注。蒋丙然顺水推舟给市政府打报告,提出在青岛观象台内增设海洋科,由宋春舫任科长,在观象台原有的海洋潮汐观测基础上,扩大为与海洋有关的天文、气象、海洋生物的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得到当局的批复后,宋春舫即辞去在北京所有的教、公职,移居青岛,开始组织人员培训,并垫资向法国利莎工厂订购了一批海洋调查和观测用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1928年11月15日,青岛观象台海洋科正式宣告成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海洋的科学机构。
1930年秋,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召开会议,会议公推宋春舫、蒋丙然和青岛市市长胡若愚为海洋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由宋春舫负责设计与组织施工的青岛水族馆于1932年5月8日落成,这也是我国第一家海洋生物博物馆。
1938年1月青岛沦陷,日本人强行接管青岛观象台与水族馆,海洋研究工作被迫中止,宋春舫也随之离开青岛,不久就在上海病逝,年仅46岁。 (摘自《上海滩》2025年第2期 李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