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见图)在网上走红时已退休了。这位研究比较文学的学者被称为“爱情专家”、最懂年轻人的50后,善于和年轻人谈爱情、谈职场、谈生命。
选择一个人是选择一种生活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快速走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200多年的路,但是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否跟上了社会的发展?这是梁永安时常和学生讨论的话题。
洞察到身边的不少年轻人一边渴望浪漫主义的精神共鸣,一边又被现实的收入、车子、房子等困扰,梁永安试图将现代人的这种婚恋困境置于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婚姻曾是农业社会的生存‘刚需’,但走到当代社会,如今更是两个独立灵魂的共谋。两个人敢不敢一起走新路,决定这段关系——可能给两个人添上翅膀,但也可能是陷入一个‘牢笼’。”
透过爱情,他常常和学生说:选择一个人,选择一段感情,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
不久前刷屏的两段采访视频,梁永安印象深刻。其中一段是“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和妻子张赞英的一则采访。外人看上去,这对夫妇相互扶持走过半生,但是张赞英在谈到丈夫时却说:“他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边……”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如果有来生,是否还选择曾孝濂”,她掩面而泣,坚决地说“不”。
另一段,是历史学家许倬云和太太孙曼丽的采访。许倬云把孙曼丽看作最懂自己的人,他尊重且看重妻子,每天回家,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跟太太复述。孙曼丽的生活虽然很多时候围绕许倬云展开,但她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投入热情。几十年的婚姻,让他们两个人“越过越近”。
梁永安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肯定也是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就爱情这件事来说,“两个人决定共同打开一个新的生活,这是最大的现实主义,当然也十分浪漫。”
日常琐碎中打捞诗意
“我们正身处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梁永安用这个比喻描述当代青年的处境。今天的大航海是每个人向内探索的文化远征,是在一个快速前行的世界中,对自己精神锚点的探索。
也正因此,他非常理解年轻人的焦虑,理解那些频繁跳槽的毕业生。“他们不是浮躁,而是渴望在试错中触碰生命的脉搏。过去的社会像一艘巨轮,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抵达终点;如今,更多的人像是千万艘独木舟,在汪洋中各自寻路。”
这也是为什么梁永安常会对年轻人说“当下是一个特别需要爱情,特别适合婚姻的时代,也是一个特别适合单身的时代。”“身处‘大航海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同舟共济,共同面对生活的大风大浪,心中有温暖,才不会感到孤独。”
梁永安曾探访过云南景颇族的一个村落,在那里遇到了一对夫妻:北京女孩与挪威丈夫扎根深山,将濒临失传的染布技艺转化为文化品牌;夫妻俩还成立了景颇族乡村文化中心,研究当地的文化。“能在日常琐碎中,打捞出诗意,也是一种航海精神。”
全然接纳和内心自洽
对于自己在网上的“爆红”,梁永安很淡然。这份通透,正如他所言,可能来自他自己“对世界的全然接纳和内心的自洽”。也许,这才是他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中,梁永安常带着相机深入荒野。内蒙古的璀璨星空、云南雨林里萤火虫铺就的银河、日本深山处未被游客惊扰的神社……十几万张照片见证他与自然的交融。“自然教会我生命的尺度。”他说。
现在,儿子也问梁永安,为什么他喜欢上拍视频,还热衷给年轻人讲课。梁永安的回答是,因为他发现身边的不少年轻人只想活在自己的舒适圈中,这太可惜了!
作为“脱困”之法,梁永安给这些年轻人的建议是: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因为“自然界有万千的生命,光植物就有二十六七万种,动物有100多万种,每一种都在不同的水土中蓬勃生长。当一个人热爱自然,自然会珍惜每一种不同的生命、热爱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当年轻人有了更宽阔的内心世界,自然会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真正融入这个大航海时代。
有家长询问他育儿秘诀时,梁永安总说:“让孩子像树一样生长。”梁永安的儿子幼时随他在日本生活,回国后学业一度落后,他却坚持“善良比分数重要”。多年后,儿子放弃名校录取,选择复读考取日语专业,后来又赴东京钻研冷门方言。梁永安完全尊重儿子的想法,“父母总想给孩子铺路,却忘了路要靠孩子自己踩出来。”
梁永安常给身边的人推荐凯伦·布里克森写的《走出非洲》。“她离开肯尼亚时只剩几本书,却写出了比象牙更珍贵的文字。” (摘自3月1日《文汇报》 姜澎 储舒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