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评书第一人”田连元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11日 ·王 润·

  对于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守在电视前等候田连元说《杨家将》,是难忘的记忆。这位穿着中山装或西装亮相的现代说书人,让古典名著中一个个经典人物栩栩如生。而田连元本人的艺术人生,也正如一部精彩传奇,起伏跌宕,韵味悠长。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田连元,穿着满身福字的红色背心,精神矍铄。年过八旬的他,脑梗四年,走路有些不便,但思维清晰,语言幽默。虽然如今不太方便外出,但总有亲朋好友上门探望。“昨天家里来了一帮我当年在杨柳青练武的师兄弟。”田连元兴致勃勃地说道,“杨柳青是我当年习武的地方,我们这达摩派的弹腿功夫,门户传承两千多年了。”除习武练功,田连元当年还跟着戏曲演员进行形体训练,这些功夫不仅强身健体,也为他的说书表演增添丰富的肢体语言。

  他不但将戏曲身段、武术功底与文史考据熔于一炉,突破传统评书“半身艺术”的桎梏,还以现代观念重构传统文本,提出“立体评书”理念。他从江湖书场到荧屏革新,成为中国“电视评书第一人”。

  田连元1941年出生于长春一个曲艺世家,祖父说沧州木板,父亲说西河大鼓,田连元从小受家庭熏陶,五六岁就学过小段。真正走上说书道路,是在他辍学之后。“因父亲有病,我小学只上了五年就辍学就业。”

  过早告别校园生活一直是田连元的遗憾,但他从未放弃学习,反而通过广览博读,大量摄取知识。他向同学借课本自学,还经常去书摊租书看,在“旧书摊学院”啃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白话聊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还自学初中至大学文史哲课程。

  田连元的说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17岁第一次登台,台下观众纷纷离场,令他萌生退意。在辗转天津杨柳青、山东济南等地演出的过程中,他苦练技艺,逐渐崭露头角。

  后来,他被辽宁本溪曲艺团选中,但给他安排的是弹三弦伴奏。直到他毛遂自荐,才凭借“大隋唐”赢得说书的机会。1965年,他创作的短篇新评书《追车回电》成为辽宁省曲艺汇演优秀节目,并引起辽宁电视台的注意,录制了田连元第一篇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好不容易要火了,他又遭遇嗓子失声等种种坎坷……

  上世纪80年代,电视尚属稀缺媒介,辽宁电视台台长突发奇想,要将评书搬上荧屏。田连元被选中,成为“电视评书第一人”。在选择书目时,田连元挑中了深受听众喜爱的《杨家将》。在演出服装上,他摒弃了传统评书人穿大褂的形象,成为首个以中山装、西装亮相的说书人。这种革新曾引发曲艺界前辈的质疑,因此田连元在说《施公案》时穿上了大褂。但在说《水浒传》时,他又换回了短打装扮配合动作戏(见图),生龙活虎演绎武松打虎。

  田连元晚年致力于研究中国评书表演理论,他考证出明代说书家柳敬亭之师莫后光提出的“表演三境论”,又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与布莱希特“间离法”等西方表演艺术理论,认为中国早于西方三百年就已有表演理论雏形,但需要有人深度挖掘。

  “我认为曲艺不同于斯坦尼,不同于布莱希特,也不同于中国戏曲,曲艺有自己的独特表演理论。”如今,他仍笔耕不辍,书桌上一摞厚厚的手稿,封面写着“营造想象的表演艺术体系是曲艺的表演理论”。

  2014年的沈阳街头,一场因他人醉酒驾车而导致的车祸,让坐在副驾的田连元因颈椎爆裂性骨折昏迷,而驾驶座上的小儿子田昱则失去生命。痛失爱子曾让田连元万念俱灰,但在家人精心照料和老伴儿刘彩琴陪伴下,他重燃对生活的热爱。如今,90岁高龄的刘彩琴仍每日照料田连元起居,而田连元每年必为妻子精心准备生日礼物。走过了钻石婚,二老每天仍有说不完的话。而他们的谈话内容大多是讨论艺术,共同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保持着对时代的敏锐感知。(摘自3月6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