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弑父的悲剧
1994年6月,河北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有一座古墓被盗掘,曲阳县文物管理所及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整理。根据墓内遗存文物及墓志,认定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为五代军阀王处直。
王处直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他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北方割据者,先后担任过义武军节度使、北平国国王等职务。“义武军节度使”的势力范围以定州为中心,包括易、定、祁三州,也就是现在河北易县、定州、安国一带。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处直年轻时喜好巫术,道士李应之在陉邑(今新乐、定州一带)收养了一个名叫“刘云郎”的小童送给王处直,说这个孩子天赋异禀,生有异样。王处直收养刘云郎为养子后,改名“王都”。此人天性狡诈巧佞,王处直却对他百般宠爱,深信不疑。王都长大后,王处直考虑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尚幼,还给王都封了个“节度副使”官衔。
由于没有察人之明,以致养虎为患,后梁天祐十八年(921年)王都与书吏和少微密谋发动兵变自任留后,夺取了王处直的职位。随后,囚禁王处直及其妻妾,尽杀王处直子孙、心腹。王处直不久后抑郁而终。
以墓志铭掩盖真相
王都为了掩盖罪行,在为养父营造墓葬时,一方面极尽奢华地彰显所谓的“孝道”,另一方面又利用墓志铭大做文章,极力掩盖事实真相。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都有一次来到囚禁王处直的西宅,王处直愤怒地捶着胸口大骂:“逆贼,吾何负尔?”意思是说:“你这个逆贼,我有什么地方对不住你?”见王都身边没有带人,王处直愤恨地冲上去想咬王都的鼻子。王都甩了甩袖子走了,“未几,处直忧愤而卒。”
但是,墓志铭中却活灵活现地精心编撰出一幕“推位让贤”戏:王处直有一天对王都说:“吾虽操剸未退,但情神已阑,况当耳顺之年,正好心闲之日。若俟眸昏齿落,方期避位悬车,虑废立之间,安危是患。即五湖之上,范蠡岂遂于遨游;三杰之中,留侯不闻于独步。成其堂构,袭以门风,勉而敬之,斯言不再”。意思是说我虽然还在位子上,但精力已然不行了。况且已到“耳顺之年”,也该过几天安生日子了,可不能等到眼也花了牙都掉了再退位。我要仿效范蠡和留侯功成身退笑傲江湖,把职位让给你,你可一定要勤勉努力建功立业啊!王都“感其严诲,涕泗交流,虽欲劳谦,诚难拒命,其年遂立”。于是,历史真相就这样被掩盖了。
收养义子成风
五代十国时期,像王处直这样被养子所杀的军阀不在少数。王处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普遍现象:统治阶层收养义子成风。无论是梁太祖朱温、唐武皇帝李克用,还是曾称霸一方的李茂贞、刘仁恭等藩镇节度使,都曾醉心收纳养子。
军阀收养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壮大自己的力量。为数众多的军阀养子们,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使五代军政斗争显现出巨大的破坏性与独特的复杂性。 (摘自2024年11月24日《燕赵都市报》 李立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