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海女儿” 程乃珊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11日 ·唐 幸·

  2006年6月11日,程乃珊与作者

  程乃珊是我童年时期便熟知的一名作家。12岁那年,我在外婆家里翻阅《新民晚报》,在“夜光杯”专栏上看到连载着程乃珊的长篇小说《金融家》。文章看完我便深深地为她着迷,从此将她的名字铭刻在我心灵深处,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港台作家如琼瑶、岑凯伦、亦舒、三毛、金庸等文学作品被大陆读者追捧。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对她们的作品如痴如醉。但是我始终深爱着程乃珊的作品,在报纸杂志上翻阅她的文章。程乃珊的很多作品也被搬上银幕,如《金融家》《蓝屋》《穷街》《女儿经》等。

  什么样的城市,就孕育出什么样的女人。程乃珊用手中的笔细腻地描绘了老上海风情,写出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如克勒腔调、弄堂记忆、女性剪影、舌尖风云,其内容题材充沛而丰富,充分展现了“上海女儿”笔下的“上海精神”。她的小说《金融家》,就是以她的祖父程慕灏一生为背景,极富传奇色彩,故事里的很多人物都是以她的家族成员为原型;《蓝屋》是以她先生严尔纯的外公吴同文位于铜仁路333号绿屋私宅为原型;《穷街》是程乃珊曾经在杨浦区惠民中学任教时所描绘棚户区生活的故事……翻开她的著作,翔实地记录了老上海的生活,内容鲜活、细腻、真实、亲切,犹如一股黄浦江的江上风迎面扑来,那股浓郁的“魔都”风情沁人心脾,使得读者们阅读她的作品时,仿佛在与“魔都”深情拥抱。

  程乃珊出生在静安,生活在静安。2004年7月我求职于静安区文史馆。面试时,考官问我:“你最喜欢哪位作家?”我脱口而出:“程乃珊。”在对方诧异的目光中,我如数家珍般地说出了她的很多著作。面试考官频频点头微笑。最后,在众多应试者中,我幸运地被录取了。

  2005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终于见到了心中的偶像程乃珊。3月19日,静安区文史馆为程乃珊举办了新书《上海FASHION》首发式活动,那天我兴奋地来到会场,排队等候签名。当我走到程乃珊的面前,手捧她写的十几本书轻轻地放在她眼前时,她抬头一看大吃一惊,继而颇为高兴。或许是因为众多粉丝都是中老年人,而现在竟然冒出了我这样一个年轻人,感到惊讶且欣喜吧。她不仅在所有书的扉页上签上名,还在我随身带来她的剪报专辑本上,一笔一划地写上“谢谢厚爱”4个字。

  2005年4月中旬,静安区文史馆在静安区图书馆举办了“程乃珊《上海FASHION》书友见面会”活动。活动中来了很多程乃珊的书迷,他们与程乃珊踊跃交流互动,气氛热烈。程乃珊留着乌黑的童花头,白皙的圆脸,浅笑盈盈,优雅怡人,声音清亮柔和。知道我是程乃珊粉丝的同事们一个劲地催促我与她交流,不要错失良机。于是我鼓起勇气,举手发言。程乃珊看见我,微笑地向我点头示意。我站起身,内心充满着欣喜和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好不容易镇定下来,激动的泪水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终于鼓足了勇气,声音颤抖地说:“乃珊老师,您好!今天终于又见到了您,喜欢您已很久很久了,我从12岁就喜欢您的作品,至今20年了。”程乃珊笑盈盈地听完了我的真情告白,深情回应我:“20年了,我也老了,感谢你如此爱我。”    (摘自《上海滩》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