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与佛门,仿若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前者充斥着权力争斗,后者则追求超脱、四大皆空。然而,姚广孝(见图)却将这看似相悖的二者融为一体,“政治和尚’之名恰如其分。
朱棣御赐名字
姚广孝,这个被朱棣御赐的名字,承载着一段非凡的历史印记。他本名天僖,法号道衍,降生于元末明初的长洲,也就是如今的江苏苏州,出身于医学世家。家中衣食富足,生活安稳,本可沿着祖辈行医的道路顺遂前行,可姚广孝燃烧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
元朝末年,汉人举步维艰,入仕之门对汉人来说,几乎等同于天堑难越。而彼时蒙古统治者对佛教尊崇有加,时常从僧人里甄选贤能之士委以重任。姚广孝的父母思量再三,毅然决定送他出家。姚广孝曾在《心迹与谁同》这首诗里,袒露内心隐秘的情愫:
心迹与谁同,一丝江上风。只今称尚父,方识钓鱼翁。
姚广孝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天资,读书识字过目成诵。14岁时,他踏入佛门,先后于苏州妙智庵、北通州(现今的北京通州区)庆寿寺等地潜心钻研佛法。然而,他的涉猎范畴绝非局限于经卷梵音,他还一头扎进兵书战策之中,沉醉于阴阳术数的神秘世界。修行之余,他背上行囊,游历大江南北,广结文人墨客,与贤士们谈诗论道、切磋学问。
姚广孝身披一袭袈裟,却仿若敏锐的猎手,时刻在暗中窥寻着命运转折的契机。相士袁珙偶然间与他相逢,端详其面相后,给出这般评价:
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乃辅佐忽必烈成就霸业的传奇人物。
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仙逝,宫中广召高僧入宫诵经祈福,姚广孝恰在其列,彼时他已47岁。在此机缘下结识燕王朱棣,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初见之际,姚广孝别具深意地赠予朱棣一顶白帽,“王”字之上添一“白”,恰是“皇”字,这举动不动声色间表露了助其称帝、登顶大宝的赤诚之心。彼时,朱元璋一心属意朱标为皇位继承人,嫡长子继承制仿若坚不可摧的铁律。
燕王的左膀右臂
姚广孝成了朱棣的左膀右臂。尤其是朱元璋晚年,风云突变,太子朱标英年早逝,长孙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新君登基,为巩固皇权,决意推行削藩之策,连废周王等六位藩王后,创指朱棣,令其深感危机四伏,如芒在背:其一,自己的儿子尚滞留南京,犹如人质在手,投鼠忌器;其二,朱允炆身为正统继位,民心所向,贸然起兵,恐失道义支持;其三,自忖羽翼尚未丰满,一旦开战,胜负难料。面对朱棣的犹疑, 姚广孝神色笃定,一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为朱棣的反叛之举披上“天命所归”的神圣外衣。
朱允炆登基之后,察觉到四叔朱棣是威胁皇权的最大心腹之患。于是,他频频派遣官员奔赴北平“采访”民情,实则暗中监视燕王一举一动。值此困局,朱棣与姚广孝一番密谋,祭出“装病”奇策。朱棣披头散发,发丝凌乱如枯草,衣衫褴褛不堪,在北平的大街小巷肆意游走。时而躺卧街边,酣睡不起;时而胡言乱语,叫嚷不休,或仰天大笑,或喃喃自语。见人饮食,竟还伸手抢夺。
而姚广孝秣马厉兵,四处招募忠勇死士,将燕王府后苑悄然打造成秘密练兵场,深挖地穴,用以藏匿兵器、囤聚物资。在那幽静的后苑深处,兵器锻造声叮叮当当,却巧妙地被饲养的大片鹅鸭叫声所掩盖,外人路过也难察异样。
建文帝听闻先是疑虑,而后派人细细打探,终是深信不疑,还将扣留在南京的朱棣之子送回其身边。建文元年(1399)六月,姚广孝审时度势,献上关键一计,决意对监视的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动手,来个先发制人。朱棣精心布置,设伏于端礼门两侧。又遣人持一份伪造的朝廷抓捕官属“伪名单”,佯装奉命行事,郑重其事地邀两人入府。待二人至,随从被阻于府门之外,朱棣佯装病弱,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设宴款待。
酒过三巡,气氛看似融洽平和,朱棣却神色一凛,手捧一块西瓜,凝眉长叹,声泪俱下道:“如今寻常百姓,兄弟宗族尚知体恤帮扶,我身为天子近亲,太祖血脉,却朝不保夕,整日担惊受怕,不知何时便会遭人构陷,性命堪忧。如此境地,还有何事不可为?”言罢,怒摔西瓜,伏兵闻声而动,瞬间一拥而上,将张昺、谢贵擒获。紧接着,朱能、张玉等将领如猛虎出山,横扫城内守军,北平城就此易主,靖难之役的烽火燃起。
成为坚实的大后方
此后,朱棣统军出征,姚广孝则与世子朱高炽坐守北平,肩负守城重任。姚广孝指挥调度有方,凭借对兵法谋略的深刻理解,令朝廷军队铩羽而归,北平城成为朱棣坚实的大后方,源源不断输送兵力、物资。
燕军陷入危局困厄之时,建文二年(1400),姚广孝登高望远,精准进言:“京师单弱,势必举。”劝朱棣摒弃常规攻城略地、逐城争夺的战法,直插朱允炆统治核心——京师。朱棣依此妙计,调整战略,终攻克京师,黄袍加身。姚广孝受封僧录司左善世,加封太子少师,成大明最尊崇僧官,他依旧身披衲衣、素食度日,坚守僧者本真,又深度介入朝堂,左右国策。政治上,力主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为朱棣治国铸基;文化上,投身《永乐大典》编纂;军事上,助推迁都北京,擘画京城布局,筑牢北疆防线;外交上,襄助郑和七下西洋。明成祖对其敬重有加,每交谈皆称“少师”。直至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于庆寿寺溘然长逝,享年84岁。 (摘自《苏州杂志》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