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进”《围城》的数学系主任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11日 ·王金华·

  1929年夏,钱锺书从无锡辅仁中学高中毕业,报考清华大学,国文和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只考了15分。数学无疑是对钱锺书最不友好的学科,那么钱锺书对数学以及数学家的态度又是如何呢?笔者从两部传记中,还真找到了曾与钱先生共事过的一位数学家……

  “韩学愈”确有其人?

  孔庆茂在《钱锺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和《钱锺书与杨绛》(凤凰出版社)各有一段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

  钱锺书在“国师”时,当时全校都有外语和第二外语课,按学校规定,这些课程都统一由外文系负责开课,派出教师任教。但当时数学系主任李某却不经过外文系同意让他的德国妻子上数学系的二外德语课。钱锺书以及廖世承院长都不予承认,李某依仗人多,还与廖世承大闹一番。这与《围城》中历史系主任韩学愈要他的白俄妻子在外文系当教授,争开外语课情景很相似。

  “韩学愈”虽然不是《围城》的主角,却是厚黑的典型。他买野鸡大学的博士文凭,编造学术履历,虚构妻子美籍身份,貌似厚重笨拙,实则虚伪下作。钱锺书观察冷峻,下笔辛辣。

  据孔庆茂介绍,撰写《钱锺书传》,选择材料以钱著和杨绛文章为主,参考钱先生的师友、兄弟、学生的回忆记载,并一直得到了钱锺韩的帮助和指导。人物臧否、重大事实等,按理来说都会有所根据。那么,这位“李某”,是否真如小说中的“韩学愈”一般,是个虚伪又阴险、惹人生厌的人呢?

  这位数学系主任“李某”确有其人,即李达(见图)。李达(1905-1998),字仲珩,湖南平江县人,我国早期著名数学家。1928年秋东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9年9月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1934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旋去巴黎从事研究。1935年归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国立师范学院、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任教。

  根据《中国现代数学家传》(江苏教育出版社)记载:李达一家三口“随同济大学迁赣州。寒假全家去香港及澳门。这时,同济校长翁之龙以李达反纳粹为由,解除对他的聘约”。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同济大学在1937年11月由浙江金华再迁至江西赣州、吉安,那个寒假大约是1938年2月到3月,随后李达全家返湘。

  在1939年12月1日《国立师范学院旬刊》创刊号,廖世承发表《本院周年纪念之感想》的讲话,列举最先到院的教职工,李达排在总数的第21位、1939年的第三位,又特意说明:“师院师资,最为重要,不特须学有专长,必须人格足以为师表,教法足以资模仿,故本院聘请系主任及教授,兢兢冀冀,不敢掉以轻心。上学年有英文、史地、理化、教育四系主任,未经请定”,当时设立国文、英语、教育、史地、公民训育、数学、理化七系,显然数学系主任已经聘定;公布了1939“年度新聘教授”,其中并无李达。综合来看,早在1938年底,国立师范学院创办之初,李达就被聘任为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到岗大约在1939年4月,属于为数很少的到岗较早、学术声望很高的数个教授之一。

  钱锺书对李达自然是熟悉的。那两年间,李达、钱锺书频繁同时出席学院院务会、图书委员会等集体活动,接触自然不少。作为图书委员会主席的钱锺书就给李达分配过任务:“湖南南轩图书馆订约借用图书本年六月满期,推李、谢、洪三委员与方馆长商洽续借办法。”南轩图书馆属于私立长沙妙高峰中学,是李达的母校。李达就读妙高峰中学时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是运动健将,深得方克刚校长的器重。钱锺书让李达牵头来处理图书借用续约的事务,显然是考虑到了李达和方克刚的良好关系。

  方克刚是李达一生的恩人,不仅资助他学费,而且教导他心存高远、立志报国,更多次对他施以援手。当时,长沙妙高峰中学迁至与蓝田镇相邻的杨家滩办学,国立师范学院开设之初,在协调地方、租借图书等方面多得方克刚的支持,他还是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嘉宾。方克刚能及时获知李达境况,又有重大话语权,所以李达担任国立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有可能是他的推荐。

  张冠李戴

  李达的德籍夫人杜泛霓,身份信息很少,是一位知识女性,与《围城》中韩学愈那位白俄妻子绝不类同。李达留学德国之前在老家有一桩包办婚姻,杜泛霓在此情况下钟情一东方弱国青年,不远万里追随,见识自然不凡。

  “当时数学系主任李某却不经过外文系同意让他的德国妻子上数学系的二外德语课。钱锺书以及廖世承院长都不予承认,李某依仗人多,还与廖世承大闹一番。”孔庆茂说得有板有眼,但实际情况如何?

  《国立师范学院旬刊》创刊号公布了1939“年度新聘教授”,其中有“第二外国语(德文)李泛霓先生”,一并公布的还有英语系教授钱默存等。当年8月,学院决定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标准,“数学、理化两系增设第二外国语德文课程”,聘任杜泛霓当不晚于此时。学院聘定且公布了,哪里还需要李达自己在数学系安排?

  何况,钱锺书当年12月4日才到达蓝田,根本不可能因此发生冲突。李达和廖世承在教育理念和对待学生方面分歧很大,发生公开冲突,被廖汇报给教育部,予以“停职、解聘”,那是钱锺书离开国立师范学院之后的事,显然是张冠李戴了。

  1937年9月14日《大公报(上海)》发表新闻《捐金抗敌,李达教授捐助婚戒》,其实就是李达夫妇给报社的一封信:

  敬启者,暴日肆虐,杀我人民,占我土地,赖陆空将士英勇杀敌,卫国保民,光昭日月。达等感戴之余,将结婚戒指一对(此戒指系德国货,为十四开金制成,其一系内子祖传遗物,请出卖助饷)、衣服一包,均寄请贵报转寄前方,以表敬意,不胜盼祷。国立同济大学教授李达、国立同济大学讲师李杜泛霓(原籍德国)夫妇谨启。八月二十日。

  此时全面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李达夫妇行动非常迅速,确为实实在在的爱国义举。同济大学以管理严格著称,德籍教师甚多,李达夫人杜泛霓被聘为讲师,水平自然不可怀疑。国立师范学院位置偏僻,可选对象有限,聘其为第二外国语教授,无可厚非。

  爱国情怀与政治眼光

  杜泛霓能与丈夫同气相求、同仇敌忾,自然与李达一贯的爱国情怀与政治眼光有很大关联。

  李达出身平民家庭,性格坚韧不拔,以艰苦奋斗成就人生,早年就是一名活跃的青年学生,有热情、有胆量、有思想。留学德国期间,除了专业论文,李达还发表了不少时政论文,如在长沙《世界旬刊》发表的《暴日侵略东省德国对华之态度》《北极探究预志》,在汉口《警醒》发表的《从土耳其的复兴说到现在的建设》《银贵与银贱之比较观》《论日本之危机》《苏俄与远东》等。单看题目就能感觉关心国家命运与世界大势的责任与忧患,对日、俄侵略十分敏感,而且不乏真知灼见。

  李达1947年5月赴美国公费留学,后参加阿波罗登月计划,晚年在加州大学任教。根据许康先生的考证,李达是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之一,是我国最早发表差分方程稳定性论文的数学家,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资助二次、中英庚款董事会研究资助一次,有译著《统计研究法》及重要论文多篇。赴美之后,李达当选美国航空与航天研究院通讯院士、数学学会会员,曾独立主持一个宇航科研部门和数个重要项目,参与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疑惑不解

  假使李达与“韩学愈”之形象塑造有关,则固然小说家有虚构的自由,但是如此品学皆优的科学家直接以反面角色进入小说,仍让人非常疑惑不解。

  有两个小的细节,似乎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方克刚发表过一首《赠李仲珩弟》:“孔席从来不暇终,人面如心总难同。恶诸左矣毋交右,扶得西来又倒东。才似机云喧洛下,术宜黄老佐胸中。十年养气吾何有?今世论交更要工。”方克刚劝诫李达“术宜黄老佐胸中”,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人心,要多行中庸之道,以免真诚直率、忠勇担当招来怨尤,显然是有针对的。

  钱基博为女儿钱锺霞选婿,选中了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1943届毕业生石声淮,遭到钱锺书及全家人反对。石声淮是长沙人,其貌不扬,但学识优长,从未出国却通晓德语、英语,有同学回忆:“说得一口纯正的德语,他同数学系主任李达教授的德国太太用德语交谈时,不但语言流利,而且谈笑风生,挥洒自如。”钱锺书在蓝田,除了吴忠匡、徐燕谋等几个朋友,与其他人交往甚少,是否有转折而来的恩怨、误会?则不得而知了。     (摘自2月19日《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