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缅甸朝贡的来龙去脉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18日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大清开国第106年,缅甸突然再一次向中国朝贡。这也是清代缅甸第一次朝贡。缅甸向乾隆献上了一道制作精美的银制表文。据《啸亭杂录》记载,其翻译成汉语是称赞清朝的统治辉煌,如同太阳照拂万物,乾隆皇帝的感召力尤其强大。

  那么,表文的缅文原文什么样?这道银表文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些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有一个叫白诗薇(Sylvie Pasquet)的研究员给翻译出来了。从翻译可以看出,缅甸国王自称“统治所有张伞盖的西方大国国王,也是生命之主的皇帝”“日出王”。他称乾隆皇帝为“日东王”,纡尊降贵地承认两人地位平等,并且因为乾隆已经年届六旬,称其为“皇兄”,自称“皇弟”。

  缅甸人也认为,缅甸使臣的这次出访,是对中国使臣曾前往缅甸拜访的回访,而不是“朝贡”。那么,这两道表文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这个事还得从当时中缅边境的一个“民间商人”说起。

  “厂民”的惊天计划

  这位民间商人名字叫吴尚贤。原来中缅边境地区有丰富的银矿矿藏,但是本地土著缺乏开采技术,吸引了众多中国百姓前往谋生。云南人吴尚贤“家贫走厂”,到边境来谋生活,一番摸爬滚打居然在茂隆(位于今日缅北的佧佤地区)办起了一个很大的银厂,矿工不下万人,生意兴隆,身家巨万。

  乾隆十五年,“厂民”(清政府对矿主的叫法)吴尚贤突然来到昆明,向云南官府汇报,说经他动员,缅甸国王想向中国皇帝称臣,请云南巡抚向皇帝禀报。不过,缅甸与中国的外交大事,为什么要由一个“民间商人”做中介呢?

  原来这个吴尚贤很不简单。他经营银厂虽然获资数万,但毕竟在传统社会中,工商业者地位不高,他很想尝尝当官的滋味。他先是花钱捐了个正六品的通判,每天穿戴官服,摆起全套仪仗,在厂区走来走去。但不久,他就觉得这顶官帽太小了,戴着不过瘾。想来想去,吴尚贤制订出一个惊天计划。他知道当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如果他能劝说缅甸国王向中国朝贡,皇帝肯定会给他高官厚赏。

  吴尚贤长于交往,凭着腰里的银子和云南边境的地方官打得火热。他也经常慷慨地给缅甸的头人送礼,对中缅两国官方心态都比较了解,相信外交领域有很大的勾兑空间。

  于是,乾隆十四年,吴尚贤和云南迤西道的道员朱凤英一起开始谋划进贡事宜。计划的第一步,是朱凤英帮他找人伪造了一封清朝皇帝写给缅甸国王的信件。第二步,是乾隆十五年正月,吴尚贤穿上官服顶戴,伪装成中国朝廷派出的使节,携带着自己准备的佛像等礼品,前往缅甸。他还率领着伪装成清朝正规军的一千多名“厂练”武装(也就是矿场的保安)同行。缅甸国王一看这阵势,不由得信以为真。吴尚贤拿出了假冒信件。信件写得非常客气,与缅甸国王兄弟相称,表达了仰慕之情和交好之意。

  当时缅甸的东吁王朝已经日薄西山,缅甸国王没想到中国皇帝对他竟然如此尊重,当然大为感动,决定派出使节回访。接到吴的汇报,云南地方官也是疑问重重。而云南巡抚图尔炳阿等人认为,这是彰显朝廷统治合法性的一件大喜事,很可能会讨乾隆欢心,因此上报朝廷,听皇帝本人定夺。

  乾隆果然大喜过望,他认为缅甸在清朝开国之后一直不来进贡,偏偏在他登基十五年后前来“向化”,显然是他德化有方的结果,是对“乾隆盛世”的锦上添花之笔,因此毫不犹豫地批准了。

  于是,乾隆十五年年底,缅甸使团在吴尚贤的陪同下进入中国,不久到达了昆明。中国方面检查了翻译过来的表文内容,认为完全合格,缅甸使团遂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初离开昆明,前往北京。

  机关算尽,反误性命

  在缅甸使团离开昆明之前,吴尚贤向云贵总督硕色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他说“夷人嗜好不同,不谙中华礼法,愿自备资釜,沿途照料”。按规定,应该是中国官方派人护送使臣。吴尚贤为什么要如此热心?当然是因为他怕出纰漏。因为缅甸呈给乾隆皇帝的表文的汉译本,是他安排人“翻译”的,或者说伪造的。缅甸使臣只知道此行是对中国的回访,而不知道他们已经“被朝贡”。所以吴尚贤必须一路把缅甸使臣与中国官方“隔离”起来,以防任何一方发现真相。但是硕色对这个建议不敢擅自批准,必须得请示皇上。

  乾隆接到汇报之后,也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他是一个非常重视“规矩”二字的统治者,以万民“各安其分”为原则,最讨厌“生事”之人。吴尚贤以一介平民之身,在边境地区势力巨大,为人又不“安静”。在吴尚贤看来,他招缅甸来贡有功于国,在乾隆看来,他却是大清帝国的安全隐患。

  乾隆批示“未为不可”。毕竟使臣已经上路,顺利地完成这次政治表演,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与此同时,他又下了一道密令,指示云南官员抓住吴尚贤不在银厂这个时间窗口,对其展开秘密调查。

  在吴尚贤的陪同和“妥善照料”下,朝贡事宜圆满进行。吴尚贤一路得意洋洋。他相信,朝廷的封赏不久就会到达,哪知道一张大网正向他罩来。就在使臣到达北京之际,云南方面的调查报告出炉了:

  吴尚贤原系云南石屏州无籍细民,因赴茂隆打厂,由伊开获旺矿,故厂众俱听其约束,从前多有恃强凌弱之事……若令久居外域,恐其渐滋事端。

  于是乾隆下旨决定解除吴尚贤的厂主(课长)职务,要求地方官把他软禁在云南昆明,以免“煽惑番夷”。传统政治讲究斩草除根。云南官员当然能体会乾隆的心意,继续深挖吴尚贤的其他“不法”行为,比如他在厂子里“胆敢鼓吹放炮,乘坐四轿,摆列坐枪、旗鼓黄伞,并设有厂练护卫,制造枪炮长刀军器等项”。乾隆于是批准拘捕吴尚贤,查抄他家产,将其缴入内务府。不久,吴尚贤活活饿死于狱中。其后茂隆银厂被封闭,上万名工人失业流散。

  (摘自《朝贡圈 :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岳麓书社2024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