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张雅文(见图),因病于6月21日在济南逝世,享年81岁。在长达5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里,仅有5年求学经历的张雅文,创作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生命的呐喊》等三十余部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她更是荣获鲁迅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2015年,其作品还在中南海作为国礼,赠送给到访的比利时国王。
速滑运动员
张雅文在小兴安岭的山沟里长大,13岁那年,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她,第一次看到运动员骑着赛车在运动场上风驰电掣,那一刻她被深深震撼,心中暗暗决定长大也要成为一名运动员。此后,她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坚持练跑步、练滑冰、打篮球,风雨无阻。15岁那年,她顺利被选进了体工队。
从1959年到1963年,张雅文在佳木斯速滑队度过了4年专业运动员生涯。但接连不断的伤病,让她在19岁时不得不转业,到银行工作。体育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她前行。她利用3年时间学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全部课程。1967年9月9日,张雅文与在冰场上相识、相爱的恋人周贺玉步入婚姻殿堂。
1979年3月,全国冰球比赛在佳木斯举行,张雅文与丈夫周贺玉共同创作了一首《八亿人民为你助战》的小诗,并发表在《合江日报》(现《佳木斯日报》)上。当晚,夫妻俩观看完冰球比赛回家,丈夫开玩笑说:“等咱俩老了写一部体育小说,让小说中的人物去拿世界冠军,去圆咱们的冠军梦!”张雅文听后当即回应:“干吗要等到老年?我现在就写。”于是,1979年7月6日,她的处女作《生活的浪花》在《合江日报》发表,从此开启了她一发而不可收的文学创作之路。
攻克不可能
在创作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张雅文始终秉持着运动员精神。不懂俄语,又没有采访经费,她毅然背上一大包皮夹克,深入俄罗斯,边卖货边采访,甚至冒着战火收集素材,最终完成了《玩命俄罗斯》的创作;不懂韩语,仅凭一个“不着调(不靠谱)”的电话,她顺藤摸瓜,克服重重困难赴韩采访,创作出《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不懂荷兰语和法语,她依然勇敢地前往比利时,完成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素材采集和创作。这些在旁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都一一攻克。
做完心脏6个搭桥手术后,她不顾病痛,完成了自传体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的呐喊》,这部作品也为她赢得了鲁迅文学奖的殊荣。记者那年采访张雅文时,她感慨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从穷山沟走进城市、走向世界,从一级运动员成长为国家一级作家,她对时代给予的一切满怀感激。
绝唱献冰雪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雅文和爱人早早计划着冬奥结束后一同去采访冬奥冠军。然而,同年9月9日,在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当天,爱人突然离世。巨大的悲痛笼罩着张雅文。
在爱人离世半年后,张雅文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了完成爱人的遗愿,更为了拯救我痛苦的灵魂,我决心采访中国历届冬奥冠军,真实地记录他们在追梦路上的精彩故事,记录他们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伤病、乐观与坚强,写出他们超人的毅力,写出他们为追求理想永不言败的精神,给广大青少年以励志与鼓励!”
随后,她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报告文学《托起冠军的人——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之后,又完成了三组人物的写作——花样滑冰冬奥冠军申雪、赵宏博,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徐梦桃,以及范可新夺得冬奥金牌后满脸热泪,跪在冰场上做出惊世之吻。
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期间,张雅文已病得很重,但她瞒着家人,奔波在哈尔滨和全国各地拍摄宣传片,推广捐赠新作《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
张雅文虽已离去,但她用一部部文学作品,完成了最后的“生命的呐喊”。 (摘自6月23日冰城+客户端 申志远 于秋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