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82岁的音乐人陈彼得(见图)走完了他浅吟低唱的一生,在成都辞世。
心之所向是故乡
陈彼得1943年生于成都,原名陈晓因。儿时在父亲书斋听《阳关三叠》的时光,成为他最早的音乐启蒙。5岁时,他跟随父母赴台,弟弟留在大陆。他成长于台湾眷村,从小耳畔都是熟悉的乡音。家,是他创作中最隐秘执着的主题。
1988年1月,他推出个人专辑《归雁》,歌词写道:“我是一只孤雁,飞过高山,飞过大海。不知走过多少岁月多少时光……终于找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当年5月,游子终于踏上归途。在成都,他见到失散40年的弟弟,相拥而泣。
作为最早回到大陆演出的台湾音乐人,陈彼得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地举办了20场“探亲演唱会”。20世纪90年代初,陈彼得移居大陆,先后安家广州、北京。但他一直念念不忘成都。2019年,他叶落归根,定居成都。
2019年新春,一场特别的快闪在成都宽窄巷子上演。导演的镜头中,发须花白的陈彼得背着吉他,走出地铁站,走进古色古香的宽窄巷子街区。当他拨动琴弦,有耳朵灵的人一下子听出他弹奏的是《我和我的祖国》,当他用略带沧桑的声音唱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时,人们不由自主地开始围拢到他的身边,轻声跟唱起来。
他们边走边唱,一直来到见山书局门口。正在这里深情献唱的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马薇步出书局,她拉起陈彼得的手,两代音乐人没有任何言语,一个眼神交汇,不同风格的歌声毫无违和地融为一体。唱到情深处,他们热泪盈眶,见者无不动容。那天,上千人在陈彼得和马薇的带领下唱起《我和我的祖国》,他们中有游客,有环卫工人,有公安民警,有小朋友……这场快闪也打动了无数网友,在网络上持续“霸屏”。
家国情怀,是陈彼得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成都市温江区文联副主席梁波难忘2019年“声入岷江”乡村音乐嘉年华上的一幕。那天,陈彼得即兴朗诵献给故乡的诗句,当他念到“千曲川江人,曲终情不灭”时,突然哽咽。
一生追梦在路上
1971年,以专辑《玫瑰安娜》出道的陈彼得,是中国台湾最早引入西方摇滚、R&B元素的音乐人,被誉为“台湾流行音乐教父”。从艺60多年来,他作品风格多样,从激情澎湃的摇滚到柔情似水的情歌,从欢快活泼的民谣到大气磅礴的颂歌,他都信手拈来。
他创作了近千首歌曲,《阿里巴巴》《迟到》《一剪梅》《一条路》《无言的结局》等缔造了“一曲捧红一人”的神话,传唱至今。
他也是舞台上的常青树,80岁高龄还为演唱一首新歌,花半个月时间记旋律,背歌词。81岁,还用沙哑的嗓音将《黑神话:悟空》中那一曲《不由己》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对音乐的涉猎非常广泛,听John Mayer,也听Linkin Park。2021年,他与电子科技大学电声乐团倾情演绎歌曲《七律·到韶山》,用摇滚致敬经典,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他还热衷网上“冲浪”,仅在抖音就收藏了上千首歌曲,同时也把自己创作的新歌和乐迷分享。
尽管曲风多变,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陈彼得的灵感源泉。他曾用现代方式重新演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他还为李白的《静夜思》等多首古诗词谱曲,引发全球音乐人纷纷点赞。在陈彼得的提议下,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美育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将古诗词改编成流行音乐,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陈彼得晚年很少接受采访,但他从不拒绝学校的课堂,从成都双流棠湖中学到电子科技大学,很多学子都听过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音乐梦想。
家人说,陈彼得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台中的家了。他常提起,希望有一天两岸不再有隔阂,分离的同胞骨肉不用再隔着海峡,吟唱那些忧伤的思乡之歌。 (摘自6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鲍菲菲 吴光于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