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基金创始人姚明(见图)提出“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很快冲上了热搜第一,引发全网热议。两会结束后,姚明和他的团队开启了倡导息屏的落地行动。近日,在上海参与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期间,记者和姚明聊了聊过去四个月倡导“息屏24小时”的种种经历。姚明坦言,“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我们还有真实的生活要去拥抱。”
从构想到最终提出“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姚明花了3个月。在提出建议前,他带领姚基金进行过问卷调查,当时收回有效问卷16834份。两会过后的近4个月里,全国各地学校和社区的参与度,远超姚明的预期。
姚明提到了湖北红安县的“屏外生活图鉴”手抄报项目,当地学校将“禁止玩手机”转化为“展示我的精彩屏外生活”,在息屏时间段选择运动、手工、阅读、自然探索等活动。
而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也有超过10000名师生参与了“息屏24小时”的系列活动,其中伊美区枫林小学开展大阅读活动,每周推选出一名“书香少年”,鼓励大家阅读。
而在被誉为中国“最互联网的城市”的深圳,姚明的“息屏24小时”也和当地推行的“每天息屏一小时”擦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广旅体局、工青妇、市图书馆等单位联合推行“息屏”,为姚明提供了一个多方协作的实践样本。
姚明也透露,在首批合作学校里倡导“息屏24小时”,确实遇到了“现实的难处”。“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愿意看到孩子们这么去做,但从孩子方面搜集到的信息看,肯定有一些孩子不适应。不过这就取决于我们能给孩子们提供什么样更好的服务,让他们更欣喜地去接受一些变化。”
体育,自然是姚明希望在“息屏24小时”推广后承担更大责任的一个选择。不过,天南地北的文化和环境差异,也让姚明看到,如果只有一个选择或者一套体系,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地域青少年的需求。“我们看到除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之外,还有学生给父母写信的活动,还有去画画的,这有点像我们下课之后的兴趣小组,我们想要使孩子们去接触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在现实中有更多的尝试”。
姚明并不回避科技和电子产品与每个人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高度绑定,“我们现在肯定不可能用硬隔离的方法,像当年网瘾少年戒断的故事那样”。“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为孩子们,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找到一种生活的平衡。”
(摘自6月22日澎湃新闻 马作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