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铀国魂: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
杨勤良著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
本书描绘了第一代核工业铀矿采冶者的奋斗历程。作者杨勤良,作为核铀矿工人子弟,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段历史,用文字传递着对这群默默无闻英雄的敬意与怀念。
我与《核铀国魂: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以下简称《核铀国魂》)一书的作者杨勤良曾是同一部队的战友,同样来自江西。我比他早6年入伍,我们有许多相似的经历。他一到部队就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从文学爱好者,再到一名成熟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经历了48年的风雨洗礼和艰苦探索,笔耕不辍,硕果颇丰。
几年前,我与勤良在江西省纪念秋收起义95周年大会上相遇,他拿给我看了《核铀国魂》的初稿。《核铀国魂》于今年4月由中国原子能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以江西修水的铀矿为起点,将目光投向了江西上饶、抚州、崇义的铀矿群,并延伸至全国范围内与之有工作联系的铀矿。作者通过一系列情感充沛的故事,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代铀矿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对手很强大,不仅拥有飞机大炮,而且手握核武器。为了保卫人民政权,维护来之不易的主权独立和人民自由,新中国必须掌握自己的核武器,增强保卫自己的底气与威慑侵略者的能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同志指出,“原子弹、氢弹、导弹我们都搞出来了,世界大战就打不成了”。“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核铀国魂》中提到,时任二机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刘伟,曾在修水铀矿对全体职工说:“没有铀矿石,整个原子能事业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粮食是宝中之宝,铀矿则是核武器中的宝中之宝。”由此可见,铀矿采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又是何等光荣,肩负的责任又是何等重大。
《核铀国魂》将镜头对准在铀矿采冶一线奋斗的创业者。通读全书,矿工们伟岸的身躯和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修水铀矿从手工挖掘到机械化采矿,从近乎原始过滤方式的水冶到简易水冶厂,再到现代化水冶新工艺的演变,平凡而伟大的铀矿人创造了中国的奇迹。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冶矿方法:“两参一改三结合”。
在书中,随处都能感受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的身影。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带头在前。他们继承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发扬连续战斗的作风,攻克一个个难关。
最后说一点,作者对戏剧冲突的处理也很到位。比如修水铀矿重建后和实验室主要骨干在工作间产生的分歧,通过理顺工作职责而化解;还有修水铀矿党委书记为了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大椿矿区井下开采改为露天开采,不怕得罪上级领导、据理力争的感人细节,让我看到党的干部对矿工的深厚感情。
(朱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