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王洛宾的两次相处

作家文摘 2025年06月27日 ·张建林·

  日前,王洛宾(见左图)的小儿子王海成所著新书《半个月亮爬上来——西部歌王王洛宾》首发。该书写到不少经典民歌的创作背景,刻画了王洛宾艰苦传奇的人生境遇。令人惊喜的是,王海成还在书中回忆了王洛宾与台湾作家三毛(见右图,1990年9月在王洛宾家中的钢琴前)之间的故事细节,二人交流的书信也是首次公开。

  受王震邀请参军入疆

  1934年,王洛宾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他在北京铁路扶轮中学担任音乐教师。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王洛宾离开北京前往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1938年,王洛宾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在这期间,是父亲音乐生涯的第一次腾飞。”王海成说,有一次,剧团在兰州当地的炭市街搭建舞台,慰问新疆运送苏联援华抗战物资的车队,父亲偶然听到一位维吾尔族汽车司机在哼唱。这是吐鲁番的民歌《达坂城》,记下歌曲旋律后,王洛宾重新编写了四段歌词,一首新歌《达坂城的姑娘》便诞生了,这是国内第一首用汉语演唱的新疆民歌。

  “西北抗战剧团”走遍了甘肃的市县和村镇。为了配合抗日宣传,王洛宾在民间搜集了不少民歌素材,填写成抗战歌词,走上舞台为当地百姓演出。

  剧团在酒泉宣传时,王洛宾在维吾尔族商贩那里搜集了南疆舞曲《依拉拉,沙依格》,该舞曲是《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原型。王洛宾曾说,原曲子节奏快,反复唱“沙依格”,尤显单调,还容易误解(谐音“杀一个”)。所以,他索性把这三个字改成了“爬上来”,将旋律的快板节奏改为抒情的缓板。创作这首歌时,他坐在树下思忖,一抬头看见爬上天空的半轮月亮,跑进屋里,立即找出纸笔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歌。

  到了1941年,因为参与抗日救国活动,王洛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王海成回忆,当时父亲被锁在一辆马拉的木笼囚车里,一路颠簸,送往兰州沙沟监狱。三年苦狱中,王洛宾创作了《蚕豆遥》《我爱我的牢房》《来,我们排成队》等二十多首歌曲。1944年5月,王洛宾经多方营救出狱。回到青海之后,他继续在中学里教授音乐课。

  1947年年底,离开家乡十年的王洛宾终于有机会回到北平探亲。后来,他被北京师范大学邀请回校,为同学们讲授西北民歌和他在大西北的所见所闻。同年12月,《北平日报》刊发《西北风刮来了王洛宾》一文,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

  王海成告诉记者,父亲创作了这么多新疆民歌,但在1949年之前,他还从没去过新疆。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当时解放军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马寒冰找到王洛宾,他代表王震司令员邀请王洛宾参加解放军,并一同前往新疆。

  在随南疆军区文工团在喀什、和田等地慰问演出时,王洛宾搜集了不少民歌素材,创作了大合唱《英雄的骆驼队》《高高的白杨树底下》《骆驼羔子》《沙枣花儿香》等歌曲,获了奖,也立了功。

  1957年冬天,王洛宾来北京开会,这是打记事儿起王海成第一次见到父亲。之后父亲把他带回新疆。抵达新疆半年后,王海成开始上小学,住进寄宿学校。那个时候,是王洛宾前期最红的阶段。他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亚克西》《黑力奇汗》等经典作品,后被评选为全军“先进文艺工作者”。

  王洛宾和三毛的第一次见面

  1990年,台湾女作家三毛参加台湾赴大陆西域旅行团,来到新疆,入住于乌鲁木齐一家宾馆。稍作休息,三毛便独自一人告假离团,按照事先打听好的地址,走进了位于乌鲁木齐市幸福路王洛宾的居所。

  最早的介绍人是台湾女作家夏婕,她曾采访过王洛宾。后来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特稿《王洛宾老人的故事》。三毛是夏婕的朋友,她看到文章后,对王洛宾产生了崇敬之情。

  台湾作家吴淡如也见过王洛宾,还在其家里住过。她想写一本书,叫《青春小鸟:王洛宾传奇》。吴淡如跟三毛关系也很好,她把书稿给三毛看后,三毛加深了要结识王洛宾的兴致。

  王海成比三毛小八岁。他记得,三毛找到父亲时自我介绍,“洛宾先生您好。不好意思,我是三毛,来自台湾。这次来新疆旅游,受台湾《明道文艺》编辑部委托,顺便为您带来稿费。”王海成说,当时吴淡如在《明道文艺》上发表了关于父亲的文章。按照规定,杂志社将其中一半稿费付给吴淡如,另一半则是要付给王洛宾。杂志社将台币换成美元,并附上纸条说明,由三毛带给王洛宾。

  三毛看过设施简陋的房间后,问王洛宾,“您一个人住在这空荡荡的房间里,难道没有寂寞的感觉吗?”王洛宾指着一旁的钢琴说,“不寂寞,我有它做伴。那你到处流浪,难道不感到寂寞吗?”三毛回复,“洛宾先生,流浪的本身就是为了排遣寂寞呀。”

  “三毛的声音好听,跟她交流,就像是跟一个女中学生谈话。我们有次聊天,她就说,‘你爸爸都70多了,每天还有这么多人来打扰他,他都没办法好好休息了。你应该好好照顾你爸爸。’我告诉三毛,我父亲不怕这些人打扰,因为他很亲和,没架子,也愿意帮助别人。”王海成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三毛名气大,堵在家门口来找王洛宾的人,实则是抱着书来找三毛签字的。

  王洛宾和三毛的第一次见面,王洛宾弹琴伴奏,三毛唱了一首《橄榄树》。唱罢,王洛宾为三毛唱了一首自己写的《高高的白杨》。词中唱到,“孤坟上铺满丁香,我的胡须铺满胸膛。”

  为三毛写下《等待》

  几天之后,三毛随旅行团离开了新疆,经四川后返回台北。离开前,她告诉王洛宾,秋天会再来乌鲁木齐看他。1990年4月27日,王洛宾收到了三毛的来信。信件开头写道,“万里迢迢,为了去认识你,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没法抗拒的。”信的中间写到,“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有自由的。”

  1990年9月,三毛拿着衣物箱,从北京《滚滚红尘》电影摄制组驻地直接飞向乌鲁木齐。原本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行程的三毛,一出飞机舱门却被媒体“盯上”。王海成说,三毛来之前,父亲正在新疆电视台拍纪录片,后来说漏了嘴,被导演听到,导致这场“闹剧”。

  三毛心有不快。在接下来的日子,来探望她的人络绎不绝。当时的王洛宾也正忙着拍纪录片,无法全心招待和陪同三毛。三毛会帮助王洛宾收拾和布置房间,二人也会穿行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一次,三毛提出,要去王海成家吃饭。王海成和爱人忙着给王洛宾和三毛做了两顿饭,午饭是新疆的拉条子,晚饭是米饭炒菜。三毛说,这些天来,这两顿饭菜最合她胃口。她私底下还问王海成,能不能在乌鲁木齐帮她买套房子。这样,夏天在新疆过,冬天可以回台北。

  此次三毛乌鲁木齐之旅,为了避嫌,王洛宾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女学生住在家里。这些日子里,电视台导演、热情的粉丝观众、女大学生等的介入,拉开了二人的距离。三毛无法忍受,离开了乌鲁木齐。王海成认为,父亲从内心承认,他没有力量,也没有勇气去接受三毛热烈、坦率和真挚的感情。

  1990年12月,三毛在台北给王洛宾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提到,她已与一位英国老友订婚,未来将住在苏格兰,回台北也只是看望父母。信中说,“洛宾,我走了,祝福我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谢谢。”

  1991年1月,王海成从收音机中听到,三毛在台北荣民医院自缢的消息。“我当时还在上班,得知消息后,我请了假,去干休所看望父亲。”打开房门,王洛宾穿着军用小棉袄,坐在沙发上,对王海成说,“其实三毛很勇敢,自杀需要勇气。”

  三毛去世后,王洛宾喝了不少白酒。他也为三毛写了一首歌《等待》。这首歌的前两句是: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摘自6月16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