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整理的堪舆书籍《地理山法全书》
生辰奇特,就得进皇陵殉葬;抬头望月,就能预知某地雨涝;将铜鱼放在罗盘上,会自动显现秘宝方位……这些既好玩又神秘的情节,为古装探秘剧《藏海传》增加更多收视率。
本剧主角化名藏海,没有武功,却精通机械与建筑,更精通各种堪舆之术。
八字算命为何是迷信
先看第七集,藏海闯出皇陵,当众宣称反派杨真“四柱皆阴”,更适合为先帝殉葬,借此反败为胜,将杨真逼死在皇陵。藏海所说的“四柱”,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八字”。
古代中国人习惯用天干、地支纪录时间,一个天干,一个地支,两个字配合,可以纪年,可以纪月,可以纪日,可以纪时。每个人都出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按照天干地支纪时法,年、月、日、时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字,合起来是八个字,所以叫八字。这八个字分成四组,将每组竖排,仿佛四根短柱,所以又叫四柱。
八字算命都是迷信,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不是“不可全信”,而是“全不可信”。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只流行天干,只用天干纪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使用,每十天用完一轮,根本不配地支。到了唐代,用地支搭配天干来纪时的规则已经盛行,把天干地支转化成阴阳五行的算命方法已经出现,但是那时候还没有把出生时辰算进去,只算生年、生月、生日。也就是说,唐朝只有“六字”算命。
宋朝文献里记录了大量的八字算命案例,北宋的宋徽宗和南宋的宋宁宗甚至根据八字来挑选皇位继承人,命盘上显示“帝王之命”和“国祚永续”的皇子方能入选。结果呢?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两宋加起来也才三百余年。
从科学滑向巫术的风水学
八字算命不可信,那么风水呢?早期风水术曾经是简单淳朴的科学,后来被巫师、道家、阴阳家、星占家和儒生们混杂了越来越多的理论进去,它就彻底沦为迷信了。
周朝建都洛阳以前,曾经派人去洛阳一带看风水。请注意,当时的看风水真是看风看水,观察风向,测量水位,踏勘山川地脉,找到更适宜居住、更容易防卫的家园。到了战国时代和秦汉时期,有一种叫作“式”的道具加入进来,风水就多了一抹巫术色彩。
所谓“式”,考古学家又叫“式盘”,指的是一种用来模拟天地运行的简易宇宙模型。这种模型通常由一张方盘和一个半球组成:方盘较大,在下面;半球较小,扣在盘上。在方盘的四条边上,刻有天干和一些神煞;在半球的中心顶上,画着北斗七星。因为天空、大地和星宿的相对运动,万事万物随之孕形,吉凶祸福随之产生,只要观察这些运动,就能预测出饥荒、瘟疫和刀兵。
式盘诞生后,看风水就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勘测,就要像八字算命那样,将日期换算成干支,将干支转化成五行,将五行和各种星宿、各种神煞结合起来,催生出几乎无穷无尽的预测方法。
到了宋朝,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也开始用在式盘上,然后式盘就变成了风水罗盘。
唐朝学者颜师古认为,堪舆的“堪”是观察天道,堪舆的“舆”是观察地道,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是为堪舆。然而在《宋史·艺文志》里,堪舆书籍统统是风水书,并不涉及天文和气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广义的堪舆包罗万象,狭义的堪舆就等于风水术。
风水术可信吗?宋太祖赵匡胤的理解颇有道理——公元962年,赵匡胤扩建皇宫,司天监(等同于剧中的“钦天监”)官员操起罗盘,踏勘风水,得出一个结论:西北方向有太岁,不能往西北扩建。赵匡胤怒道:“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太岁果何居焉?使二家皆作,岁且将谁凶?”东家的西边,就是西家的东边,你们说西北方向有太岁,那么在西北方向的人看来,太岁不就在东南方向吗?此言一出,司天监的官员张口结舌,愣在当场。然后赵匡胤大手一挥,“即日莅撤一新之。”当天就吩咐动工,直接从西北方向扩建。
看云识天气的升级版
古代的“望气之学”,即通过云气和星辰的相对位置来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
例如在春秋时期,方士们发明了一套听声望气的理论:只要听到歌声或风声,就能判断吉凶;只要看到云彩或风向,就能预测伏兵。再比如汉朝方士发明了一套“气象占”,主要是观察云彩,从而预报气象,预报战争,预报自然灾害,预报某个侯国即将叛乱。
宋朝最著名的博物学家是沈括,他写过煌煌巨著《梦溪笔谈》,他也迷信望气之学。宋神宗在位时,京城久旱,神宗让沈括推算哪天会下雨。沈括断言:“雨候已见,期在明日。”皇上放心,明天就会下雨。到了第二天,果真下起雨来。
说出来会让人失望:沈括预报天气,用的不是气象学,而是医学。这种传统医学叫做“五运六气”,五运即五行,六气则是风、寒、湿、暑、燥、火。沈括把这套理论用在天气预报上,强行将天干转化成五运,将地支转化成六气。比如说,某天是庚丑日,庚对应五运里的金,丑对应六气里的湿,金能生水,再碰上湿气,必定下雨。
五运六气能不能预报天气呢?肯定不能。这里面的逻辑漏洞非常明显:干支纪日每六十天循环一次,难道每逢庚丑日都会下雨吗?就算下雨,难道会全国一起下吗?沈括也发现了这个漏洞,所以他又补充一条:“皆视当时当处之候。”预报天气不能光靠五运六气,还要观察当时当地的气候。那天他就考虑到当时久旱不雨的情形,然后他说次日会下雨。其实“久旱必雨”是大概率事件,不用神秘推算也能猜得到。 (摘自6月10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