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之侄

最早翻译《西线无战事》

作家文摘 2025年06月27日 ·何 况·

  林疑今

  雷马克与妻子在瑞士的家中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1898-1970)战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28年11月8日开始在《福斯报》连载,翌年1月由柱廊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反战小说之一。美国环球影片公司1930年根据此书改编的同名影片,获得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西部前线平静无事》是《西线无战事》一书最早的中文译名,出自中学生林宝泉之手。林宝泉是林语堂的哥哥林玉霖的长子。林玉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留校在预科教英语。后来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林玉霖响应号召,回家乡支持办学,在厦门大学外文系教书。快10岁的宝泉跟随父亲坐船从上海到厦门。1926年,宝泉在寻源中学读高二的时候,五叔林语堂、六叔林玉苑都来厦门大学教书。不久,宝泉就听大伯的长子惠元说,五叔介绍他翻译《英国文学史》。宝泉自觉英文不错,便去找五叔林语堂说,自己可不可以翻译小说。林语堂欣然应允,于是介绍宝泉试着翻译雷马克正当红的小说《西部前线平静无事》。

  宝泉刚开始翻译进展缓慢,全书有12章,一个暑假只翻译了两章。转眼到了1928年秋天,林语堂有些着急,对林玉霖说,这本书太火了,一出版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畅销,反响很大。现在又要拍成电影,中国肯定会引进,所以书要赶紧翻译出版。林玉霖觉得有道理,便和儿子商量,不如先休学一年,把书翻完再复学。宝泉于是正式向学校提出休学一年。宝泉专职在家翻译,进展飞快。林语堂很关心小侄子的译事,抽时间过来看了译稿,觉得不错,开始帮着联系出版社。

  这时,有消息传来,说洪深、马彦祥也在赶译这本书,同名电影也已经排上秋季上海放映榜了。在五叔的安排下,宝泉把已经译出的前10章冠以《西部前线平静无事》的书名,署上笔名“林疑今”,交给由施蛰存、戴望舒等创办的水沫书店预先排版,然后再日夜赶译最后两章。林语堂则撰写了长长的序言。

  书上市时,正赶上电影热映,因此新书十分畅销,多次重印,总共售出一万多册,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业绩。

  书译完后,宝泉考上圣约翰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辗转到香港工作,后来又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用的都是“林疑今”这个名字。日后,厦门大学外文系教授林疑今用《永别了,武器》等19部译著,赢得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一席之地。  (摘自《书屋》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