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闻英刚推开卧室的门,正好爱人郑强从卫生间里出来,看见闻英就问:“你刚才是不是又朗诵了?”闻英一头雾水,“没朗诵啊!我一觉睡到大天亮,刚起来。”“哦,那可能是我听错了。”郑强迟愣了一下,嘴里嘀咕着,到书房练字去了。
闻英意识到爱人可能幻听了,心里暗暗发笑,她知道,这都是自己一天到晚朗诵造成的。自从两年前经同学介绍到风雅诵学宫,闻英就逐渐爱上了朗诵。由于自己的音色好,文化素质高,再加上勤奋好学,进步特别快,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在班里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每当老师在全学宫同学面前表扬她时,她心里就有一种久违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算起来,自己已经从单位退休五年了,由于大学读的是财会,毕业后一直做财务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所以和很多人一样,经历了一段“退休失落期”。为了填补单调空虚的精神生活,她进过书画班,学过声乐,还学过舞蹈,但都半途而废。其实,她骨子里爱好文学,有优于一般人的语言天赋。只可惜,上中学那会儿,她融入上山下乡的大潮,在农村锻炼了三年。高考恢复后,她成了第一批大学生,攻读财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做会计,直至从财务处长岗位上退休。这次进朗诵学宫,是她经过慎重考虑,并试听了老师的课才决定学习的。这位老师与众不同,不仅朗诵技艺精湛,还是一位作家,文学造诣很深,讲起课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口吐莲花,妙趣横生,既学到了朗诵的方法技巧又学到了语文历史等知识。学诵的文章都是她以前想学而没学上的篇目,等于把过去耽误的东西都弥补回来了。
她庆幸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她为选择了学习朗诵而激动,她觉得自己找到了寻觅已久的精神家园,她为自己有了理想的人生归宿而高兴。随着时间的推移,朗诵完全融入了她的生活,一天不朗诵,就感觉少了什么。听课、练习,占用了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就连跟爱人一起散步、聊天的时间都少了。
刚开始,爱人郑强非常支持,认为朗诵是种高雅的艺术,丰富一下精神生活,挺好,没想到闻英越学越上瘾,一听课就到半夜,整天在诵、在练,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比外孙子上学都用功,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几次做饭,只顾朗诵,锅都烧煳了,做出的饭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对此,具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郑强颇有想法。他原以为学朗诵就是玩玩,打发一下空闲的时间,这倒好,陷进去拔不出来了。他开始对朗诵有了抵制情绪,只要闻英一张口,他就会感到不舒服,并逐渐生出一种莫名的排斥感。从郑强的眼神和行为中,闻英感觉到了老公的不满。她尽量地做好家务,认真安排一日三餐,一切收拾停当之后才去练朗诵。尽管如此,因为朗诵还是影响到了两人的生活。就连女儿周末回娘家,也站在老爸一边,开玩笑似的说她妈嫁给了朗诵。
闻英一度很纠结,放弃吧,于心不忍;继续吧,招来那么多麻烦。最后,为了互不影响,两人决定分屋,郑强睡大卧室,闻英居小卧室。这下,闻英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兴致来时,把门一关,沉浸在自由的小天地里,泛舟声海,尽享风雅。郑强守在书房,练字、画画,听不着闻英的朗诵,倒也心静了。
说来也怪,自从听不见闻英朗诵的声音,郑强在练书法时总找不到感觉,提按顿挫没有了自然的法度,谋篇布局少了跃动的气势,勉强写了一些,却毫无笔墨情趣,和过去的作品一比,明显在退步。郑强十分纳闷,缘何如此呢?
这一天,郑强打算写一幅中堂送给老上级,作为他七十大寿的贺礼。内容是老上级最喜欢的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郑强擅长行草,有二十年的功力了,是全省金融系统最有实力的书法家。可今天怎么写都不顺手,总写不出行云流水的节奏来。他感叹自己老了,手不听使唤了,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可能是闻英的房门没有关严,隐约传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朗诵声,那声音婉转悠扬,韵味绵长,一下子拨动了郑强的心弦,真是巧合,闻英朗诵的不正是自己要写的文字吗?那摇曳起伏的声线,起承转合的节律,出神入化的气韵,不就是我书法想要的效果吗!原来朗诵的声线和写字的墨线所追求的境界都是一样的啊!于是,他重新饱蘸墨汁,铺好宣纸,伴着抑扬顿挫的吟诵声,奋笔疾书,竟然一挥而就。看着那翩若惊鸿、矫若惊龙的字体,体会着那一气呵成、翰逸神飞的墨韵,他被自己精彩的表现惊呆了!兴奋之际,他心里清楚,是闻英的朗诵给他带来了灵感,没有那若隐若现的金声雅韵的加持,他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这么完美的作品。一整天,郑强都被这种成就感和快乐感包裹着,他开始重新审视曾经给他带来无限烦恼的朗诵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郑强微笑着对闻英说:“你朗诵得真好!”“是吗?你不是一直不喜欢吗?”闻英一脸诧异。“从今天起,我喜欢上了。”郑强继续认真地说,“闻英,给我报个名吧,我也要学朗诵!”郑强突如其来的变化,把闻英给搞蒙了,这一刻,她感觉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她抑制不住心里的狂喜,连声说:“好、好,我现在就给你报名!”(原载《芒种》2025年第4期,原刊责编:李佳怡)
协办单位: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河南省小小说学会、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基地、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北京键川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