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佩筠(1902-1967),又名温之新,是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爱国翻译家。193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系,回到哈尔滨后在东省特别区(民国时期介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之间管理中东铁路沿线地带的特别行政区域)地方法院任俄文翻译,业余从事苏俄文学翻译。1932年初,日本军队侵占哈尔滨。在民族危亡的激愤中,他翻译了多篇具有爱国情愫的俄文诗作在报刊发表。1933年初,他自费出版了自己编译的中、俄文对照版诗文集《零露集》,内收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18人的作品34篇。
在温佩筠出版《零露集》当年的一个寒冷的日子,萧军和萧红来到他家做客。一路上两人身着薄衣,饿着肚子,冷得瑟瑟发抖。温佩筠夫妇见状立刻请他们坐下,拿出衣服给他们披在身上,并煮了一锅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让他俩先多喝些饺子汤暖暖身子。那天,温佩筠送给了萧军和萧红一人一本《零露集》。
1933年10月,萧军和萧红自费出版了两人首部合作的小说、散文集《跋涉》,立即送给温佩筠留存。不幸的是,《跋涉》刚面世不久,特务机关对萧军和萧红进行了秘密监视,并最终将书查封、焚毁,萧军也因此上了日伪的“黑名单”。1934年6月,他俩为躲避日伪通缉逃离哈尔滨到青岛,一路上都带着《零露集》。
1934年11月2日,萧军和萧红从青岛坐船到了上海,专程投奔鲁迅先生。为了让鲁迅了解东北文艺界的情况,萧军在信中提出请鲁迅看看《零露集》。鲁迅在回信中说:“您们所要的书,我都没有。《零露集》如果可以寄来,我是想看一看的。”后来出版的《鲁迅书简》在注释中对《零露集》作了简要说明,此诗文集也随之更广泛地传开。
萧军和萧红离开哈尔滨后,温佩筠在哈尔滨仍不断翻译俄国革命诗文并在报刊上发表。
1934年,哈尔滨发生了“四月事件”,导致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哈尔滨东、西两区委和双城、珠河等地及呼海铁路的共产党、共青团、工会组织遭到破坏,主要干部40余人被捕。日伪统治者将捕获的中共地下党员、救国会会员和爱国人士押解到太平桥极乐寺处决。就是在这样严峻的政治形势下,温佩筠自费出版了自己翻译的屠格涅夫中篇小说《阿霞》。他选译这部中篇小说,深层的含义就是告诉人们:我们不能停留在空谈上,要采取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实现心中的愿望。
温佩筠在1934年还翻译了莱蒙托夫的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935年又翻译了抗议专制主义的长诗《恶魔》。1936年,他翻译了长诗《伊兹麦尔·拜》,这首长诗是根据高加索人民反抗俄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史实而作,全诗歌颂了高加索人民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以及为了自由与外来侵略者英勇斗争的精神和勇气。这在日伪残酷统治下读者的心里,必然会激起民族反抗的怒火。
温佩筠翻译的文学作品,充满反满抗日的爱国激情,他在实际行动上也力所能及地做革命工作。他利用在法院工作的条件,多次掩护中共满洲省委委员邹大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调查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和地下交通员宋思纯(中华人民北和国成立后曾任杭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的革命活动,还曾冒着可能连累家人的危险,帮助宋思纯联系并营救狱中难友。此外,他还按照地下党吉林特支书记李维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鞍山市市长、公安局局长)的指示,在伪警察中做过策反工作。
1950年,经李维民介绍,温佩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持翻译工作。不幸的是,温佩筠在1967年春因病离世。 (摘自《文史精华》2025年第5期 方未艾口述 方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