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是一种“信件”“汇款单”合一的邮传载体。在著名侨乡广东江门五邑地区,侨批更多被称为“银信”。江门的侨批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成为江门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化资源。
“侨批”记录着家、城、国的故事,真实记录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被国学大师饶宗颐称誉为“侨史敦煌”,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讲好百年党史的江门创举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江门市委着眼如何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资源,使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聚人心,谋划将侨乡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侨批置身于百年辉煌党史的坐标中进行观察解读。这一构想,让侨批研究专家、博物馆学者、民间收藏达人、媒体人士眼前一亮,迅速响应。
从时间维度看,侨批集中产生的年代与百年党史有着很长跨度的交集。鸦片战争后,列强欺凌、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大量华南沿海百姓出洋谋生,华侨出国后就产生了大量侨批,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这些浩如烟海的家书漂洋过海,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正好映照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
从内容维度看,侨批从个人、家庭的视角,对百年历史有很多直观反映和多重映射。即使有的书信没有直接谈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但其反映的国内外现实,记录侨胞们孜孜以求盼望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梦想,也充分印证了党的事业的正义性与人民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理想和光辉实践。因而,挖掘“侨批中的党史”,有着非常现实的可行性。
1953年印尼华侨陈金秀写给大哥陈成长的家书,记载着兄妹二人虽相隔两地数十年,不仅凭一封封银信、一句句简短的问候寄托思念之情,还强烈地表达了海外华侨对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欣喜,更反映了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以及渴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期盼。他们的父亲还给三个孙子起名为“宝华、宝侨、宝强”,连起来是“华侨强”。
陈金秀在侨批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大哥大嫂:解放后的新中国,在短短的三年当中,全国一切的一切都换(焕)然一新…我自己也常常看《人民画报》…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强大、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了……”这些寻常人家的家书,带着浓烈真挚的感情,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爱国爱乡拥护共产党的生动见证
不少幸运的华侨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着赤子丹心,克服种种困难,从世界各地回到当时百废待兴的故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华侨梁葆常一家的故事正是当时众多归国华侨的缩影。他在阔别祖国家人20多年后,毅然地将资产转回国内并放弃了外国国籍。回到祖国后,他在信中说:“天亮了!我们中华民族受外人所欺的奇耻大辱,用我们勇士的血来洗涤净尽了……”“我可以说我已结束了可悲的海外生涯了,回来光明康庄的祖国了!许多人未同意我的见解,但我用行动来参加到革命队伍里。”赤子丹心,其诚可鉴。
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跃然字里行间。在侨批的故事里,家、城、国无论是重大变迁还是细微变化,都牵动着海外游子赤诚的中国心,都留存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史书中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页震荡了整个世界,使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在议论纷纷。 祖国的前途,使生活在祖国大陆上的人民不可忽视。为中国人的一员,是值得自豪。”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位江门籍海外华侨在信中这样表达倍感自豪的心情。
除了对大事的记录赞叹,还有很多变迁点滴在家书中被提及。广州解放初期,归侨赞叹解放军进兵迅速、军纪严明;好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华侨企业家满心喜悦由衷称赞;有华侨点赞新中国婚姻法为“天法”,一夫一妻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有华侨详细记录香港张灯结彩庆新中国国庆,见证了香港同胞爱国心等。
透过一封封侨批,还能读到华侨群体在政治上的不断成熟成长以及对中国未来高超的洞察力。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在1948年10月23日写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信中说:“美堂奔走革命六十余年,深信民主政治必须实现。”司徒美堂是从华工成长起来的爱国侨领、世界洪门领袖,他的政治态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不仅自己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作为爱国侨领,在他的影响下,广大海外侨胞也认清了中国的政治领导力量所在,选择了追随中国共产党。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重病在身的老华侨许满大写给家人的临终遗言。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把一生对家国的情感浓缩到信中。在这封家书中,他向儿女讲述了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介绍自己所观察到的美国社会状况,同时通过对比判断出新中国的发展趋势,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如“国家为万世万民永久之基业”“无知者未见出过外国实未知国家之重要性,未受过外国人之欺凌侮辱与迫(剥)削,未明白外人之强力与思想,所以无知者不明新祖国之国家主义实意诚理”。当年其子女面对国内生活方面的困难,也有出国谋生的打算。许满大认为不可取,他认为,青年人不应该因为国家暂时的困难而逃避,他在信中写道:“身为男子生于斯长于斯而育于斯,应尽爱国保家之责,当今祖国建设难苦之期,无论何人不能逃被(避),如有逃被(避)者是为国与家之大道不道,而无爱国保家之责任心,该不能成为新中国之公民,仍而新中国亦应当不必要如此等莫须有无责任心之公众逃民。”他还对后代表达了这样的希望——“我寄语中华之青年人加倍努力,为国为家为人民公众后世子孙之乐园而斗争。”在那些艰难的年代,一位普通华侨能有如此高洁的思想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新方式打开“老”侨批
侨批的保护活化利用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江门用潮流的表达方式对侨批进行立体化的包装,用微电影、图文、视频、海报、H5等多种形式将一个个感人的侨批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发黄的文字转化为可读可亲可感可悟的融媒体产品。
一年来,江门推出16期“侨批中的党史”短视频、100余件融媒体产品,全网阅读量超过650万次,让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焕发新光彩。每一期“侨批中的党史”都以丰富的内涵、饱满的情感、通俗的解读、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各大媒体和海内外受众争相报道传阅。
丰富的侨批资源也为研究侨批中的党史提供了大量素材。书信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佐证载体,华侨的书信从第三者的视角去印证审视历史,更富真实性、更具客观化、更有动人感。从华侨书信的角度去解读、观察中国共产党党史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从侨批出发,挖掘华侨书信中的党史故事,为研究党史开辟了全新的视角,使党史解读折射出来的温暖柔软的人性光芒,显得更立体丰满、更入脑走心。 (摘自4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