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9点,北京市西城区二环路内一个名叫“大半截”的普通胡同里,一扇不起眼的银灰色大门前,会迎来一群兴高采烈的孩子。胡同里的老邻居都认识他们,“好多是农民工的孩子,办了挺多年,不容易”。在这个灰色大门背后的小院落里,四环游戏小组已经走过了整整18年。
自2004年诞生于什刹海附近四环润德利综合市场、目的在于为学前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支持之时起,四环游戏小组就强调家长深度参与,老师和志愿者仅仅是教育的辅助者。
“菜娃幼儿园”
西海湿地公园的一个大平台上,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老师唐海峰带着“小组”的孩子做运动。每周,四环游戏小组都要到户外活动,周围的西海、后海、什刹海是他们的活动场地,只要有空,唐海峰就过来做志愿者。
沈腊梅来自安徽芜湖,2004年初中毕业就到北京打工,如今在“大半截”不远的胡同里开了个小卖部。2013年老大钱进3岁时上了附近的公立幼儿园。2014年开始,公立幼儿园需要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京务工证明、居住证、连续缴纳社保证明等“五证”。2018年,老二钱途到了入园年龄,私立幼儿园不需要“五证”,但是一个月收费4000多元。就在沈腊梅犯难时,一个邻居告诉她,附近有个挺好的“幼儿园”,是公益机构。去了之后,沈腊梅觉得,孩子特别喜欢。
四环游戏小组的发端,就是希望改变流动儿童家庭孤立无援的困境。最初,小组也曾被称为“菜娃幼儿园”。它缘起于小组创始人、北师大学前教育系教授张燕的一次田野调研。
2004年,一个学生告诉张燕,位于北京西二环的四环农贸市场有很多孩子,很快,张燕带着研究生来调研。在市场里,张燕看到80多个放养状态的学龄前孩子,绝大多数没有进入托幼机构。张燕萌发了帮助摊商兴办育儿看护点,并在市场中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想法,她想到了游戏小组。
游戏小组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如今在欧美等国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游戏小组通常由儿童父母集体出资,不以营利为目的,父母必须轮流参与到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与小组营运方式也由儿童父母开会构思。
2004年4月7日,在四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院子里,张燕和学生们把在市场里玩耍的孩子带过来,组织了第一次活动。
“没有游戏小组就没有快乐童年”
马楠记得,进入北师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不久就听说了四环游戏小组, “跟着张燕老师念硕士的师姐都去当志愿者”。这是张燕带研究生的规矩——从研一开始,就要待在“四环”。她还要求学生的论文必须与游戏小组相关。张燕希望在教育中看到的是“知行合一”。
在小组初始阶段,摊商家长们对“共建”模式感到疑惑。于是,志愿者每天组织完孩子活动都下摊位,和家长沟通孩子的表现,了解家庭情况。他们替家长看摊,换家长去小组参加活动,不少家长参加一次家长会就上瘾了。原本只顾生意的摊商开始关注孩子和教育,定期写育儿日志互相交流,其中的能力突出者在小组担任荣誉校长。
张燕和学生根据课本上所学,又结合摊商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例如,强调游戏的程序感,帮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强调乡土文化,利用生活资源,而不照搬城市幼儿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孩子缺乏的阅读、语言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没有游戏小组,可能我就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今已上初二的妮妮对记者说。校长是市场里卖调料的,校歌是包子铺老板小雨爸爸写的,小朋友们年龄不同但是互相亲近。她还记得,游戏小组每天都发一个故事,用来在睡前十分钟读,但她的妈妈晚上要工作,做电梯维修工的爸爸也忙,她就自己看,慢慢养成了阅读习惯。
2014年,四环市场被拆迁。出于生计和孩子教育的考虑,大部分四环家庭选择回乡。 “四环”家长受小组参与经验的影响,普遍重视对孩子的陪伴。从2006年开始在四环市场租下摊位卖调料的何湘曾担任“小组”的校长,2014年何湘夫妇原本可以留在北京打工,但最终他选择和孩子一起回到老家湖南邵阳。
启蒙家长教育孩子
早在四环市场撤市前,就已经有社区附近的京籍孩子加入游戏小组。2014年之后,越来越多认可小组教育理念的北京家长把孩子送来,如今,京籍孩子已经超过1/3。同时,小组也逐渐被一些特殊儿童家庭知晓,轻度自闭的孩子、戴助听器的孩子、因病无法正常行走的孩子……所有在大型幼儿园遇到困难的孩子,小组都欣然接收。
小组的妈妈老师张意雪告诉记者,小组不仅教育了孩子,对很多家长也是一种启蒙。在2016年小组12周年庆时,何湘专程赶回北京参加,在他看来,在小组的日子,“影响家长和孩子的一辈子”。北师大师生创办四环游戏小组的最初目的已达到,这些农民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已经产生内生力量。
妮妮的妈妈丁凤云是小组的第二位妈妈老师。她结婚后大多数时间在家带孩子,偶尔去做保洁工。最初,她完全没有信心,张燕鼓励她,“一边学一边干,每个人都是这样。”这一干就是8年,几年间,丁凤云通过自考修了专科又修本科,考过幼师资格证又考取园长证。去年上半年,丁凤云因为搬家离开了小组,如今是一家私立托育机构的园长。
从2014年至今,游戏小组已经从家长中培养出了八名妈妈老师,如今撑起小组日常教学的三名全职老师,全部出自家长。日本福山市立大学儿童教育学科教授刘乡英,曾多次带学生来游戏小组考察、交流,在她看来,游戏小组这些老师丝毫不逊于正规幼儿园老师,甚至更好,因为她们领悟到了学前教育的真谛——“眼里有孩子。”
几年前,张燕谈到过四环游戏小组的梦想,就是将“四环”模式推广,农村的妈妈们回到农村自己办小微园,城市的流动儿童家庭组织起来,办游戏小组。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