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闻一多广为人知的身份,然而知晓其艺术才能者不多。
1899年,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出生时家人为他取名亦多,字益善,号友三。这些字号皆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季氏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聪颖多才的闻一多13岁时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在那里度过十年学子生涯。
16岁的闻一多在清华展现出绘画天分,不仅夺得全年级绘画第一名,其作品还被送往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他被校方指任为《清华年报》美术副编辑,在他为校刊《辛酉镜》设计的封面上,鲜红的太阳放射着万丈光芒,太阳中心印有篆体“辛酉镜”三字,太阳之下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寓意辛酉级学生毕业后宏图大展、如日中天。
1919年,在美籍美术教师司达尔女士的影响下,闻一多与杨廷宝、吴泽霖、方来等人共同发起清华美术社,组织绘画练习,探讨艺术理论。一年后,美术社会员发展到50多人,闻一多被推选为书记。这期间,他为《清华年报》设计了十余张插画,其中一幅《梦笔生花》最为精彩:一位身着长褂的年轻书生,在通明的烛光下倚着书桌睡着了,梦境中妙笔生花,文学的灵感呼之欲出。
闻一多绘制的插画深受英国平面设计师比亚兹莱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他将画面黑白色调的对比、线条与意象的共通,以及空间构成与内在情致相统一。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桌椅屏风、门楣廊柱,无不取自中国古典题材,这体现出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西方前卫的平面设计风格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大胆尝试。
闻一多是清华学校毕业生中第一个留学海外攻读美术专业的学生。1922年,23岁的他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美术,第一学期,便以22个优和5个良+的优异成绩结业。
异乡的闻一多从未停歇对祖国故土的思念:“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这种情绪在奠定其中国新诗历史地位的诗集《红烛》里已见端倪:“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1925年,闻一多提前归国,立志研究中国文学。随后几年间,闻一多先后任职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上海国立政治大学、武汉大学,直至1932年,33岁的闻一多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8年,闻一多参加湘黔滇旅行团,至4月28日抵达昆明,历时68天,全程3300余华里。途中,他目睹民间疾苦,沿途绘风景速写,今存36幅。这些充满中国乡土特色的风景速写饱含了闻一多对祖国广袤山河的挚爱。
1943年,闻一多的盈案书稿丛中又增添了一本自编的印谱,封面左侧标签端正地写着“匡斋印存”四个字,下属“卅二年九月”,这大概就是闻一多挂牌治印的时间。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加之当时物价飞涨,靠薪金度日的知识分子十分拮据。治印,不仅可以赚钱贴补家用,也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闻一多对古文字有着深厚研究,加之专攻美术,自然能够得心应手地构思印章的线条和布局。他最擅刻钟鼎文,曾为朱自清、华罗庚、冯友兰等名家好友治印,现存篆刻作品五百余枚。 (摘自4月20日《北京日报》 刘垚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