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当清朝的统治结束以后,旗人的族群文化仍然或隐或显地发挥着作用,旗籍作家的武侠小说创作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显明的部分。
石玉昆(约1810-1871),满洲旗人,生于天津,道光年间著名子弟书及评书艺人,长期在北京说书。其采撷故书传闻而演说的评书《包公案》,由听众记述成《龙图公案》,又在唱本《龙图公案》的基础上,产生了仅有白文而无唱词的《龙图耳录》,此书后经过其他旗籍文人的润色加工,成为《三侠五义》,至迟在同治十年(1871)已经成书。
文康(1794-1865年以前),满洲镶红旗人,出身于北京显贵的八旗世家。所撰《儿女英雄传》,署“燕北闲人著”,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等。原书五十三回,现存四十回,包括缘起首回。
赵焕亭(1877-1951,见左图),另有名绂章,汉军正白旗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为乡绅世家背景,是清朝初年“从龙入关”的旗人的后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武侠小说创作活跃于通俗文坛,奠定其武侠小说大家地位的是《奇侠精忠传》。此后又有《清代畿东大侠殷一官轶事》《殷派三雄传》《英雄走国记》《双剑奇侠传》《惊人奇侠传》《蓝田女侠》《山东七怪》《白莲剑影记》《边荒大侠》《马鹞子全传》等武侠小说创作。
王度庐(1909-1977),原名葆祥(后改为葆翔,见中图),字霄羽,生于北京。王作为旗人,据徐斯年的研究,其祖辈属于镶黄旗。抗战爆发后,为了谋生,1938年开始武侠和社会言情小说创作。武侠小说的创作情况是:《河岳游侠传》为其试笔之作,成名作为《宝剑金钗》,随后陆续写成“鹤—铁”五部系列(其余四部依次为:《剑气珠光》《鹤惊昆仑》《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皆在《青岛(大)新民报》发表。另有《紫电青霜》《金刀玉佩记》发表。抗战胜利后的武侠小说创作有:《雍正与年羹尧》《风雨双龙剑》《绣带银镖》《冷剑凄芳》《宝刀飞》等。新中国成立后不再进行武侠小说创作。
老舍(1899-1966,见右图),满洲正红旗人,出生于北京。老舍为新文学作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武侠小说创作者,但他的很多作品有武侠文化因素,早期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猫城记》《离婚》中的某些人物就有侠客义士的影子。而抗战期间的作品,如《杀狗》《四世同堂》《康小八》等,一些人物身上的侠义因素更为明显。另外老舍创作的三部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的作品《断魂枪》《五虎断魂枪》和《神拳》,对于中国武侠文化的思考更为深入。
就旗籍作家具体的武侠小说创作来说,这一群体的创作虽然有着一般武侠小说创作的共同特征,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这些作家无论其为满洲人还是汉军人,都隶属旗籍,都具有或曾经具有旗人身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统治管理制度——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下的子民,旗籍身份对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诉求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其族群文化意识或文化潜意识十分值得探究。 (摘自张书杰著《别样英风: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中的侠义精神》,北京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