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作家文摘》报
12:文史
上一篇    下一篇
司马光对王安石态度的转变
·赵冬梅·

  从“与众同喜”到态度逆转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正式接替了张方平的角色。

  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反对的人不少。神宗曾告诉王安石:“吕诲曾经诋毁你不通时事。赵抃和唐介也多次进言,说你的坏话,生怕我要再提拔你。”神宗的东宫旧臣孙固则直言王安石“文章行谊都很高明”,然而“狷介偏狭肚量小”,非宰相人选。

  这些反对的人却不包括司马光(见图)。司马光后来追忆,王安石初入中书,“众喜得人”,显然,他本人是与众同喜的。让司马光的态度发生逆转的,是唐介之死与郑獬之去。

  三月二十九日,副宰相唐介去世,得年六十。很多人相信,唐介是被王安石气死的。

  熙宁元年七月,在王安石的极力主张下,神宗下诏宣布司法新规,允许在谋杀罪中适用自首减刑原则。在反对无效后,大多数人持保留态度。而唐介则几次当着神宗的面与王安石争执不下。一场激烈辩论之后,落了下风的唐介撇开王安石,转向神宗喊道:“谋杀罪大恶极,全天下的人都认为自首不能减刑,说行的就只有曾公亮和王安石!陛下,陛下!”

  面对浑身颤抖的辩论对手,王安石发出致命一击:“那些认为谋杀罪不能自首减刑的,都是朋党!他们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并不关心法律的真谛和国家的安宁!”

  此言一出,满座皆恐。要攻击高级官员,没有比“朋党”更为恶毒的罪名了。当晚,唐介突然一病不起,不久,“疽发于背”而卒。

  唐介之死震动了司马光。在他主持下,158名参议官员一致通过太常礼院为唐介所拟的“质肃”谥号。“质肃”者,“正而不阿,刚而能断”。刚正之人,何来朋党?司马光为唐介鸣不平。

  开封知府郑獬的离职同样与谋杀自首减刑新规有关。开封百姓喻兴伙同其妻阿牛,谋杀阿李,案发后自首。郑獬拒绝按照新规来判决此案,并扬言要面见皇帝,重启讨论。然而,就在郑獬准备上殿面君时,却被调离开封知府的岗位,失去面圣资格。趁着两位宰相不在家,副宰相王安石签署调令,以明目张胆的违规操作,驱逐了公开反对自己的郑獬。这是司马光断断不能接受的。

  王安石高度“任性”

  熙宁二年的秋天,王安石意气风发。他可以肯定自己获得了神宗皇帝几乎全部的信任。王安石确信,接下来朝廷的政策将沿着自己制定的方针路线前进。对于那些反对派,王安石相信,把他们赶走是必要的。方针既定,留着反对派说东道西,只会让皇帝动摇,让政策摇摆。

  熙宁二年二月十三日,变法领导小组“制置三司条例司”成立,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副宰相王安石担任组长。制置三司条例司直属于皇帝,在用人等方面拥有极大的灵活性,王安石是其头脑和灵魂。在王安石的主导下,条例司像是一个高效率的孵化器,各项新法不断酝酿、出台。

  头一个要改的就是东南地区供应中央物资的管理制度。在东南设置“中央采购代表”一职,该职务实际就是“东南六路发运使”,王安石希望它成为东南物资与开封需求之间的枢纽,为政府创造效益。这项新法被称为“均输法”。

  均输法在七月颁布。接下来还会有青苗法,这是王安石早在鄞县试验成功了的。有关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劳役制度的改革,也都在酝酿之中。

  那些胆敢反对王安石的人被一个一个驱离了中央。在重大人事任免案上,王安石表现出高度的“任性”。按照宋朝制度,重大人事任免案必须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定,宰相、副宰相集体签署,可是,王安石引导着神宗,轻轻巧巧地就把制度给绕过去了。自二月初进入宰相府以来,不管大事小事,只要跟其他宰相意见不一致,王安石就会单独求见皇帝。而每一次,他都能成功说服皇帝,拿到“御批”,以“御批”来搪塞其他宰相,压服公众舆论。

  司马光忧心忡忡

  熙宁二年秋天的司马光却忧心忡忡。司马光担心王安石这种作风对神宗的影响。神宗本身就是一个对制度缺乏耐心的年轻皇帝,他需要一个负责任的宰相从旁提醒。而王安石的做法正好相反,他在利用皇帝的不耐烦,怂恿皇帝冲破传统、打碎制度。那么,除了列祖列宗留下的制度传统,还有什么是能够束缚皇帝的?打破传统与制度、失去制约的皇权是可怕的,它将会吞噬一切!

  在司马光看来,本朝的确需要改革,但改革绝不是草率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他苦口婆心劝说神宗:“天下就像是个大房子,有破败的地方就要修,只要房子本身没有大毛病就不需要拆了重造。真出了大毛病,要翻盖,没有好的设计师、没有最优质的材料,也是不行的。现在这两样都没有却要硬生生拆了没大毛病的老房子盖新的,只怕这新房子连遮风避雨都做不到啊!”

  司马光眼睁睁地看着王安石与他最初所标榜的立场渐行渐远。“变风俗,立法度”,开放言路,引用君子,振作风气,这是王安石最初的说法。司马光全都同意。然而,王安石的调子变得那样快,快得简直让司马光回不过神来。他说“引用君子”是在二月三日上台之初,可是到了三月二十一日,他却说:“如今想要理财,就必须提拔能干的人。”当德与才不能兼备时,王安石选择舍德而取才。

  二月,王安石说“泰者通而治也,否者闭而乱也”,主张广开言路。三月十八日,他还说“除弊兴利,非合众智则不能尽天下之理”。可是,四月间,他挤走了滕甫;五月间,他挤走了郑獬;到六月,又赶走了吕诲。神宗想要安排青年才俊苏轼到宰相府工作,王安石反对的理由无比直白:“苏轼和我的所学(思想)及议论(观点)都不一样,无法共事。”而那些仍然留在核心机构中的“异议分子”,要么改弦易辙,跟王安石走,要么离职。比如,神宗皇帝钦点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苏辙,其财政观点与司马光接近,在条例司如坐针毡地熬了五个月之后,只得主动请辞。

  (摘自《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3月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right 《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1版:
   第2版:人物
   第3版:纪实
   第4版:钩沉
   第5版:关注
   第6版:连载
   第7版:书香
   第8版:环球
   第9版:文旅
   第10版:忆文
   第11版:往事
   第12版:文史
   第13版:悦读
   第14版:小说
   第15版:散文
   第16版:人间
司马光对王安石态度的转变
黄帝名号的由来
作家文摘文史12司马光对王安石态度的转变 2024-04-12 2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