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作家文摘》报
10:忆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由一本书想起的往事
·陈建功·
1994年,聚会于“忆苦思甜大杂院”,左起:陈祖芬、臧鸿、陈建功、金庸、金庸夫人、刘梦溪

  香港作家潘耀明所著的《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一书,我已期待很久。此书撰写之前,耀明兄曾翻箱倒箧,整理出所藏现代文人书画、手稿和信札,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展览。随后,他把部分藏品的来龙去脉,加上他对这些学者、作家的人生历程、文化成就的考察,一一写了出来。我不能不为耀明兄找到一个绝妙角度为我们讲述这些蕴积多年、饱含深情的故事而高兴。

  有口皆碑的“居停主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国门初开,在新时期率先活跃起来的作家们,有了各种出访机会,香港便成为经由之地。时任香港三联书店负责人的潘耀明,成了内地文场有口皆碑的“居停主人”。我和耀明兄的交往,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1984年,我和北京作家郑万隆应邀访问美国一个月,利用过境的机会,在香港逗留了几日,初次相识就得到耀明兄的盛情款待。

  一次茶叙时,耀明兄问我和郑万隆,回到内地后,可否代为联系另外八位作家——冯骥才、王安忆、刘心武、贾平凹、张承志、韩少功、莫言、史铁生,加上我们二位,编选各自的作品集,介绍到台湾出版。以我当时的认知,台湾尚未解除所谓的“戒严”,引入大陆的作品有一定风险。

  作为十位作家中的一位,又是这一批书稿的大陆牵线人,我不能不对耀明兄说出自己的顾虑。耀明兄说,海峡两岸正掀起“大陆热”和“台湾热”,出版大陆新锐作家的作品集,恰为台湾读者所期待。他还告知,台湾那边力主推出此书并愿担纲主编的,是柏杨先生。由此,便有林白出版社出版十卷本的“中国大陆作家书系”,向台湾读者介绍了十位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初次交往我就感到,在我们与台湾、与港澳,乃至与世界华文创作界的交流方面,耀明兄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备受“忘年交”们信任、欣赏

  在书中,潘耀明澄清了各种传言,他声明自己并非“金庸先生的秘书”“金庸先生的代言人”,而只是“金庸的小字辈朋友”,甚至说自己是“卑微的学生”。

  我之有幸与金庸先生相识,也缘于耀明兄引见。应是1994年10月下旬,忽接耀明兄来电,告知陪同金庸先生来京,想感受一下旧京民俗,问可有好的去处推荐。那时因写“京味小说”,我对旧京民俗有所涉猎。适逢北京西单北大街辟才胡同里,新开一家“忆苦思甜大杂院”,听这饭庄的名字,就有时移世变的滋味,可以感受旧京生活。耀明兄听了,连连道好。

  我又建议,何妨把当下活跃的“叫卖大王”臧鸿请来助兴?出身于棚匠世家的臧鸿,自幼生活在北京底层,曾以小买卖为生,新中国成立后钻研曲艺,尤以模仿旧京叫卖为一绝。我认识臧鸿的时候,他已经为《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多部影视剧配过音,又曾给胡絜青表演,被她赞誉为“京城叫卖大王”。耀明兄听说我能邀来臧鸿,喜出望外,说查先生肯定会很开心。

  应邀同来一聚的,还有刘梦溪、陈祖芬夫妇。梦溪儒雅含蓄,祖芬则少女般活泼,无论是菜谱还是掌故,总会引她脆声大笑。那天大家围席而坐,话题围绕旧京小吃展开。查先生兴致勃勃地品尝了豆汁儿,夫人则闻了闻,礼貌地抿了抿。又聊到旧京的天桥,臧鸿就按捺不住要表演了,查先生听得兴味盎然,有时忍不住拊掌称快。

  为人诚恳而周到,加上文化的志趣,就是潘耀明备受“忘年交”们信任、欣赏,进而可以推心置腹的原因。   (摘自4月29日《光明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right 《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1版:
   第2版:人物
   第3版:纪实
   第4版:钩沉
   第5版:关注
   第6版:连载
   第7版:书香
   第8版:环球
   第9版:文旅
   第10版:忆文
   第11版:专版
   第12版:文史
   第13版:悦读
   第14版:小说
   第15版:散文
   第16版:人间
那时的勤奋是超越功利的
由一本书想起的往事
钱君匋的雅趣
作家文摘忆文10由一本书想起的往事 2022-05-13 2 2022年05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