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先哲说过,人这一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容易成功。幸运的是,我这一生,干的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读书与写作。我29岁当上部队的专业作家,31岁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当年军校的同学似乎只有我还在部队干。回忆过往,如果年少时不读书,不爱读书,不好好读书,年长时不坚持读书,会有今天吗?肯定是没有的。
曹操说过,做人要“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这些本事哪里来呢?一是生活,二是书本,三是思索。其中书本是催化剂,生活人人都有,如果没有书本的作用,思索从何谈起?向生活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才能思考。一个不学习的人,一个不思考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太多的至理名言,随便举几例:宋朝著名诗人秦观说,少年不读书,老大徒伤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的是古人学习的刻苦。
《王阳明家训》只有96个字,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其第一句话就是嘱咐后代们“勤读书”。他读私塾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有人问他: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他说: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经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读书使自己的内心光明。
著名军旅诗人周涛说:吃饭是身体的读书,读书是精神的吃饭。他把读书和吃饭看得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宋真宗赵恒也有两句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以前老有人批判这个观点,实际上赵恒说的一点没错,只是他说的有点直白罢了。
阅读和思考,还要结合起来,使阅读融会贯通。怎么才能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呢?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如果只是从中获取各种知识而不去思索,就会迷茫;整天瞎想这个瞎想那个,不掌握知识信息,就会走火入魔,是危险的。
历史上伟大的成功者,大多是饱读诗书的人。毛泽东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长征途中,如此艰难险阻的日日夜夜,他也没有间断读书。我甚至认为,他能打败蒋介石,就因为他读书比老蒋多。
写电影剧本《钱学森》的时候,我们去钱老故居参观,印象最深的就是钱老的书房。钱老看过的书上,夹了好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他当时的感受。他还积攒了很多的剪报,看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他就亲自动手剪下来,工工整整粘贴在本子上,过后经常翻看。他一辈子坚持这样做,让人感到他是个多么用心的人,他不成大功才怪。
个人的成功如此,国家亦如此。国家的强大,靠的是读书人,靠的是读书多的人。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就在全国完成了初中教育,基本上扫除了文盲,所以日本的天皇说,要感谢日本的中小学教师。日本后来的强大,首先是日本教育的功劳。中国当年落后,是因为中国大半以上的人是文盲。
在我身边,也有不少读书的好例子。原单位一个同事的女儿,11岁那年的某一天跟父母出去赴宴,我亲眼所见,坐在公交车上,她一路都在看小说,到了酒店,吃了没一会她就躲到一边继续看。当时我就说,这孩子一定会有出息。果然,15岁她就被浙江大学破格录取。阅读的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一个人,如果在上高中以前,没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可能他一辈子都不爱读书。
我留意到我亲戚家的孩子,没有喜欢读书的,所以绝大多数没有出息,更谈不上日后有什么发展。都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让他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他一辈子不落人后。人在吃苦的年龄,一定要多吃苦。现在城里的孩子,想吃苦,也找不到地方,那么让他少玩点,少吃点,少买点名牌,多读点书,多锻炼一下身体,也就算是吃苦了。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现在文盲不多了,大学毕业生满大街都是,但是人的素质似乎没怎么上升。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中国成年人读书太少。很多孩子读书学习,是为考学拿高分,他们并没有多少读书的乐趣,大学一毕业,书本扔一边,有不少人离开学校后不再读书。
个人认为,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人,一辈子不看100本以上的书,就算不上合格的公民。这些书可以包罗很广,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哲学、历史、医学养生、伟人传记,等等,平均一年看两本,不算多吧?
人靠两条腿走路,缺了一条腿,就走不稳走不快;书是人生好伴侣,不读书,等于少了一条腿。我检讨自己这半辈子,唯感到勤奋不够,如果再多读点书,少浪费点时间,也许会有更大作为。谨以此文,献给天下爱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