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位于云南西南边陲,与西双版纳、普洱及缅甸交界,属澜沧江外南糯、贺开、勐宋等六大茶山之一,其千年古茶林面积,为所有茶山之最。1994年,日本名古屋茶叶协会理事长、国际著名茶叶专家松下智先生,到景迈山考察,称其“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最为珍贵的“茶树自然博物馆”,誉为中国国宝。
古茶园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96年。在深山老林的祖国边陲,历经景迈山世居民族垦植,总面积已达2.8万亩,其中1.2万亩古茶林,与原始森林形成混生生态系统。
这是一个走进去,就想一直走下去不想出来的林园。茱萸、大青树,以及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多依、与楼房比肩嫣然怒放的红梅……而古茶树,星罗棋布就在其间。信步转悠,一棵1200年的古茶树,一面千年!而百年数百年的,比比皆是。
这些茶树完全不施肥料,不洒农药,而主要靠自然落叶和草本层提供养分,靠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不仅如此,由于茶树与天然林的混生,使得各种野山菌、兰花和“螃蟹脚”寄生其间,彼此相生相克又相互汲取营养,日久天长,景迈山古茶就独具了自然山野气韵及兰花香味。
这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长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日照、土壤等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也是在这里,我才见识了茱萸——得五六个人合抱的冲天巨树茱萸!过去读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以为茱萸是蒿子草杆之类的呢!
古木参天,花草奇异,更罕见古茶树花蕾清芬,徜徉其间,真的只想走下去、随性走下去……但景迈山还有古老的村寨,不近人间烟火焉识景迈山?
景迈山只有两大村落:芒景村、景迈村。
芒景村以布朗族为主,茶,是布朗族的图腾,每户布朗族房顶的两端,都空灵雅致地高擎着“一芽两叶”茶饰。
在芒景村,集古老与现代于一身的,莫过于这里住着一位国际知名人士、布朗王子苏国文先生。懂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年届八旬的苏先生,是布朗族头人苏里亚之子。其父在临终之际,交待他三件事:一,要建一所学校;二,要编写完布朗族史;三,要为布朗族茶神建一座寺庙。三件事,苏国文没有辜负地完成了,并且在自家庭院里,他还重建了茶魂台,恢复了传统的冬至丰收节庆典,一脉相承布朗族悠久的人文传统。布朗族人坚信,先祖的灵魂,就在这片密林深处、就在世世代代的生活里。
如今的苏老先生,不仅是布朗族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承传人,还兼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在当地的一些工作,并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试验点”。
我们走进苏先生家非常宽敞的茶魂园那天,他妹妹正笑眯眯地在园里捻着棉花纺线。苏先生呢,则在他的茶博馆廊檐下,用傣文专注地抄写着佛经。茶魂园里,除了茶博馆,还有茶祖“帕哎冷馆”,在展示着家族图片的一栋房廊正中,镜框里苍劲的四个大字,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布朗守望!
在景迈村,我们走进了景迈藤腊茶庄,美丽的仙门姑娘,经营着“景迈藤腊农民合作社”的系列茶品。该合作社有古茶林1534亩,其“藤腊”普洱茶系列除国内有售,景迈机场大厅有“藤腊茶庄”专卖店外,还远销美国。
茶马古道叮当的马帮,踏着深深的脚窝早已走进了历史,远山密林里的古茶啊,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景迈山新一代的接力,已然天马行空了。
“景迈”,含有时光流逝之意,出自西晋傅玄《九曲歌》:“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千年诗思与万世大山神韵交辉而青山隽永,正是布朗民族生生不息的世代守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