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9月,胡适从上海澄衷学堂转入中国公学。而中国公学的创办与姚宏业密切相关。
姚宏业(1881-1906,见图),字剑生,湖南益阳人。因“慕朱洪武、洪秀全之为人”,曾改名洪业。姚宏业自幼聪明好学,且“慷慨喜任侠,人有急,辄舍己从之”,曾读王船山遗书,“慨然有民族思想”。1903年,姚宏业入长沙明德学堂,就学于黄兴门下。1904年,经黄兴介绍,姚宏业加入华兴会,后入日本宏文学院,接触明治维新历史,认为近代日本“倒幕攘夷”皆由教育,“遂有志于师范”。1905年,姚宏业在黄兴主盟下加入同盟会。同年,因与陈天华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旨在禁止中国留学生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不久,姚宏业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
姚宏业等人创办中国公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新自日本归国学生的就学问题。但在办学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公学与中国前途息息相关,办好中国公学“造成真国民之资格,真救时之人才”。
姚宏业等人集思广益,不辞辛劳。短短几月,中国公学就有了200多名学生。可惜,中国公学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且求助官府、官绅均无效果。同时,社会上不少人对新式学堂、新式学生予以嘲讽、诽谤,甚至仇视、破坏。1906年3月,万般无奈的姚宏业悲愤交加,投黄浦江而殁,年仅25岁。他在遗书中写道:
务扶我中国公学为中国第一等学堂,为世界第一等学堂而后已……希望同胞们能支持中国公学,之前仇视中国公学的人也能幡然悔悟,那么我虽死犹生。
姚宏业之死,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支助和报考中国公学的人日益增多,胡适就是其中一位。胡适表示,“我也是当时读了姚烈士的遗书大受感动的一个小孩子。”胡适所言不虚,除了自主投考中国公学,他还以中国公学创办为背景创作了小说《苦学生》。小说中,两个学生因为听说学堂缺少经费无法为继,痛哭流涕。左思右想,他们进行了募捐活动。经四方援助,最后保住了学堂。小说结尾写道“那学堂中,便多了七八张当票,然而却多了一百几十块钱……便不倒了”。这篇小说发表在《竞业旬报》上,是胡适早年用白话文写的为数不多的一篇小说。
胡适“大受感动”的另一证明,则是为姚宏业作了一篇上千字的传记《姚烈士传》。这篇传记分期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内容分为“绪论”“姚烈士之事迹”“姚烈士之办学”“姚烈士之死”,以及“结论”。文中,胡适指出“天下有一种东西比人的生命财产还要要紧千百倍,这种东西便是责任”。胡适认为,姚宏业把救国视为自己的责任,把办中国公学看作可以救国的方法与手段,“这位烈士所做的事业,都是为了我们中国全国的同胞做的,他因为把救我们中国同胞这一件事,看作他自己的责任,所以他才拼命去做”。在胡适看来,姚宏业是为了他的责任而死,就是为了全国同胞而死,“所以我们全国同胞万万不可不晓得他的为人和他的事迹,而且万万不可不纪念这一个伟人”。
对姚宏业这位烈士,胡适始终没有忘怀。多年以后,他在《四十自述》中对这位近代民主革命家的壮举还是记忆犹新。 (摘自《文史博览》2024年3月上 杨海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