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散文篇、自由诗篇、格律诗篇三个小辑,共计35万字,内容紧紧围绕“拔河”主题,宣传展示了临潭“万人拔河(扯绳)”国家级非遗文化、“冶力关杯”中国·国际拔河公开赛体育风采,进一步打响了“全国拔河之乡”品牌,是一次集中围绕拔河展开的当代文学书写,以文学的形式传承拔河文化,增进了文学和现实的联系,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
追溯中国拔河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墨子·鲁问》中提到:“公输子自鲁南游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强钩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之为兵(兵器)。楚之兵节,越之不兵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说的是春秋时期,楚、越两国的水军交战,鲁国的工匠公输子(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当敌船前进时就阻挡它,当敌船后退时就钩住它。楚国水军舟师由于运用这种兵器作战,打败了敌军。后来,人们认为“钩强”中的强是拒的意思,“钩强”亦可称之为“钩拒”。
由于楚国以“钩拒”之兵器取得了军事胜利,楚人“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隋书·地理志》),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平日军队也经常用“钩拒”的兵器和方法进行军事训练,在将领的指挥下,士兵分成两组,手挽竹编的篾缆,伴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和呐喊,奋力钩拉牵拖。这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军事演练时称“钩拒之戏”。它模拟水军舟师作战形式,在钩或拒时需要士兵强大的力量和技巧,并需集体配合同时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这就使它奠定了拔河的基本属性,成为我国拔河运动的起源。当时的“钩拒之戏”,没有规则,器具粗糙,是用竹皮编成的篾缆,但演练起来能够锻炼士兵的意志品质,又具有较好的刺激性和观赏性,因此从军队流传到民间。南朝称之为“施钩之戏”,隋代称之为“牵钩之戏”。
民间的拔河游戏一般在春节、清明节、寒食节举办,以竹缆或麻绳为比赛工具,两端系有很多小钩或绳,分两队拉拔,击鼓助威欢呼呐喊,伴以歌声,声震四方。发展到唐代,拔河游戏的名称和比赛规则逐渐固定下来,初步具备了作为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的雏形。唐朝拔河游戏主要在宫廷举办,还流行于天宝之后的军队士卒之间。宋代的拔河游戏,见于文献记载的有祝穆《方舆胜览》“拔河之戏,以麻巨竹分朋而挽水,谓之拔河,以定胜负,而祈农桑”,可见此时的拔河已经从一种娱乐游戏,演变成扶正祛邪、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拔河在我国不同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藏区出现了一对一的藏式拔河“押架”;在西北地区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扯绳”习俗;在江南出现了泥地拔河、龙舟拔河;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冰上拔河等等。
总之,拔河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