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作家文摘》报
13: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范敬宜先生书赠祖训
·范进·

  在我家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见图),内容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创作者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他的行书灵动飘逸,潇洒劲健。这幅字,挂在我的书房已将近19年。

  知道范敬宜的名字,应该是在我进入新闻单位不长时间。但真正走近范敬宜,还是在2003年,从他的专栏“敬宜笔记”开始。那时,范敬宜在《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开设了专栏“敬宜笔记”,真正是篇篇小文章,事事大主题,还有作者自然流露的幽默和盎然的生活意趣。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读了《敬宜笔记》后评价:“没有半句假话、大话、空话、废话和套话”。季羡林先生曾奉劝《夜光杯》的读者:“见了范敬宜的‘笔记’,千万不要放过。”

  而我喜欢上“敬宜笔记”,倒不完全是听了大师的提醒。刨根问底,一是因为范敬宜是同行是前辈,二是因为自己业余时间也喜欢写些散文。而看他的聊天式笔记文章,总觉得能帮助自己校正业务上、人生中追求的方向。

  “敬宜笔记”看得多了,自然有些感想。特别是在看了其中一篇谈及他出身的文章后,我终于忍不住提起笔,我要给范老写信。

  范敬宜是苏州人,范仲淹28世孙。而我的家族在每年举行祭祖仪式时,德高望重的长辈坚称我们这一支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迁徙而来,并认为与范仲淹有血缘关系。当然,对于自己的家谱,我是一时无从考证的,更不敢贸然说自己是名人之后。

  虽然是同行,又是本家,但对于范敬宜能否回信,我是不抱指望的。我只是想抒发一个读者的感受而已。当时我从报纸上获悉,范敬宜以72岁的高龄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过去之后,古稀之年的范敬宜站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台上,讲的第一堂课就是“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10月27日上午,我上班的时候,桌子上赫然放着一封人民日报社印制的牛皮纸信封,几行毛笔写的行书,落款竟然是“范敬宜”。我小心翼翼地把封口处整齐地划开,抽出两张没有打格的信纸。信的开头,范敬宜是这样写的:

  我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在《新民晚报》上写的那些随笔,不过是遣兴之作,何足挂齿……

  说到范氏传承,范敬宜在信里讲述了一件事情:他认识的一位老先生,姓范,寓居香港,也是盐城人。十多年前,此人在内地出资办了20多所希望小学。2002年又在盐城建了一座纪念先人的“范公苑”,落成时邀请范敬宜去参加典礼。但范敬宜没有去。

  作为范仲淹的28世孙,向来重情好义的范敬宜当时为什么没有参加“范公苑”落成典礼?范敬宜在信中揭开了谜底:

  因为我一直觉得沾祖宗光没有多大意思。名人之后,有好的,也有坏的,归根到底要看本人。

  信的最后,范敬宜不知道是自言自语还是问我,“这样做不知是否太不合潮流?”

  季羡林先生称赞范敬宜是一位中国古代称之为“三绝”的人物,诗、书、画无不精妙。我的小说集《爱之经纬》出版后,曾寄赠范敬宜指正,并且请他方便时给我写几句勉励的话。

  范敬宜回赠的是一句祖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邀我这个后生共勉。他在信中说:

  我的字是改稿子、写信封的字,与书法根本不搭界,承你不弃,只好勉力为之。

  他竟然还跟我打“招呼”,“我没有写大幅,以免招‘张扬’之讥……”

  2010年11月14日,新华网刊发了题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病逝》的新闻。消息最先在微博上不胫而走,有新闻后辈留言:“您已写入新闻史,今天不需要通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right 《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1版:
   第2版:人物
   第3版:纪实
   第4版:钩沉
   第5版:关注
   第6版:连载
   第7版:书香
   第8版:环球
   第9版:体闲
   第10版:忆文
   第11版:专版
   第12版:文史
   第13版:悦读
   第14版:小说
   第15版:散文
   第16版:人间
牢牢把握“为什么人”这个根本
范敬宜先生书赠祖训
作家文摘悦读13范敬宜先生书赠祖训 2022-05-03 2 2022年05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