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作家文摘》报
10:忆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汪曾祺在北京的几个住处
·汪朗·
1948年,汪曾祺与爱人施松卿
1996年,虎坊桥书房中与家人

  我父亲汪曾祺1948年来到北京,从此他的大半生跟北京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名篇《受戒》《大淖记事》,包括那些动人的散文,他改编的《沙家浜》等经典戏剧都是在北京诞生的。

  汪曾祺成了无房户

  在我的记忆里,他住过七个地方。他1948年来北京后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我没法确切认定,因为那时候还没我。比较有把握的,他住过的几个地方,一个是他在历史博物馆工作时,在故宫午门旁边曾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他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午门》,晚上只有他一个人站在午门前面的庭院中,看满天的星斗,有一句他很得意的话,整个世界都是凉的,只有他这一点是热的。

  老头儿在东单三条和河泊厂13号的房子,是他所在单位北京市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宿舍,以后住的地方都是我妈妈单位的宿舍。有房子的叫户主,所以我们家的户主从此以后改成我妈妈的名字。

  汪曾祺成了无房户,这是他的一个“短处”,也算是攥在我妈手里的一个把柄。我妈在新华社是管对外报道的,有一次她想写一篇关于老北京人遛鸟的稿件,给国外休闲刊物供稿,她就让老头儿给介绍。老头儿说起来头头是道,我妈说行,你给我写一篇东西吧。老头儿就犯狂了,脖子一梗,“你们这新闻稿有什么可写的?不写。”我妈大叫一声:“汪曾祺,你别狂,你现在都住在我们单位的房子,自己房无一间,瓦无一垄,你有什么可狂的。”老头儿于是不说话了,过几天就把这个稿子乖乖交出来了。

  在河泊厂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河泊厂时期,我已经进了幼儿园,而且是全托。他那时候心情也比较好,接送我去幼儿园,接送肯定是奉命,虽然他是户主,地位还是在我妈之后,他那时候还有时间陪我玩儿。我们住的地方离天坛公园很近,我印象里经常去天坛公园,有时候还晚上去,初秋晚上带我们去草丛里躺一躺,听听蛐蛐儿叫。

  当时我们家住处前面有一个空场子,不大。那时候经常有骆驼从城外拉煤,还有驴队。驴队是运水果的,骆驼是拉煤的。经常有骆驼卸完货就在那卧着。他从幼儿园带我回家,没进家门就先去看骆驼,骆驼在那反刍倒嚼,还看驴打滚。驴打滚挺好玩的,半天翻不过去。后来他有一组写老家的小说《故里杂记》,其中有一篇《榆树》,里面有个侉奶奶,整天给人纳鞋底,唯一乐趣就是每天看小孩牵的驴在他们家空场打滚,一下翻不过去,两下翻不过去,第三下翻过去,驴很舒坦,侉奶奶也松了一口气。我怀疑他是因为看了家门口的驴打滚才写了这一段。

  在河泊厂的时候,老头儿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小小的高潮,他开始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小说没写,但是写过几篇散文,像《下水道和孩子》《冬天的树》《星期天》,还有散文诗《早春》,其中有几篇就是住在河泊厂的时候,他带我从幼儿园回家路上的感受,或是宿舍周边的环境变化。

  《冬天的树》里有一篇叫《公共汽车》,是写他带着我去幼儿园的过程中的见闻,那时候我小,老喜欢看公共汽车司机开车,觉得挺好玩的,每次都要挤到最前面去看司机怎么开车,他每次都哄着说“借光借光,我们孩子想看开车”。他在文章里面还写,我儿子长大想开公共汽车,我想了想表示同意,最后一句又是:我儿子长大想开公共汽车,我没意见。所以他从小就没给我们灌输过成名成家的思想。后来过了那段,我觉得公共汽车司机已经不新鲜,但也没有想过以后当什么。所以我和我妹妹,小学时写作文一碰到我的理想之类的题目就头疼,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长大要当作家,要当科学家什么的。

  《随遇而安》是他的心里话

  老头儿去张家口大概是1958年底,那时候我们已经搬了两次家,他再回来的时候我们家在文昌胡同8号。

  那次探亲我印象挺深,好像他对下放劳动挺兴奋的。比如刨粪,他干过这个活,感觉很新鲜。冬天领着一些人去张家口市区刨粪,溅了一身冰碴子、粪水。我妈听了之后就皱眉头说不臭吗?他说都冻上了,没味儿,冰碴儿溅到身上,一抖都下去了。这个场景到现在我都印象很深,他没有把劳动当成很苦的事,他写那段经历的文章是《随遇而安》,那是他的心里话。

  第二次探亲,隔了一年,我们家还住在那里。这个住处跟他的创作基本没有关系,但是他在那儿展示了一次厨艺,砸了锅。他第二次回来可能是夏末秋初,北京那时夏天的尾巴有一段鲜菜很少,叶子菜基本没有了,只有老黄瓜、拉秧的西红柿、茄子、冬瓜什么的,就几样菜,再晚一点大白菜上来又好一点。他闲着没事,就拿茄子剁馅包了一顿饺子。以前我们家从来没吃过茄子馅。吃过之后我们觉得味道还行,我妈是一个热心肠,说你再做一次吧,让我们部门的同事来尝尝。老头儿于是又忙活一番,又剁馅又擀皮,结果第二次彻底砸锅,饺子下锅以后全都破皮了,变成一锅片汤,皮是皮,馅儿是馅儿,没几个囫囵个的。后来他总结经验,一个是茄子馅水分没挤干,还有就是面的质量太次。当时是困难时期,供应的面有一种是黑面,麸子含量特别高,黏性不足,擀出的饺子皮周边有一圈小裂口,根本捏不住,结果下锅都成片汤了。所以老头儿的厨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高明,也是慢慢地锻炼,慢慢地提高。    (摘自《新文学史料》2022年第2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right 《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1版:
   第2版:人物
   第3版:纪实
   第4版:钩沉
   第5版:关注
   第6版:连载
   第7版:书香
   第8版:环球
   第9版:文旅
   第10版:忆文
   第11版:专版
   第12版:文史
   第13版:悦读
   第14版:小说
   第15版:散文
   第16版:人间
爷爷严济慈与许德珩
汪曾祺在北京的几个住处
作家文摘忆文10汪曾祺在北京的几个住处 2022-05-20 2 2022年05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