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与钱锺书,接触较早,且有同学之谊,“文革”之后,工作生活,联系渐密。胡乔木喜欢动笔写写旧体诗词,而这方面,钱锺书是行家里手,由此,胡乔木便有了与钱锺书的交流机缘。
工作之余 谈天说地
在大学时,钱锺书高胡乔木一级。后来胡乔木曾对人说,在清华读书时,对老师辈最景仰陈寅恪,同学少年则最佩服钱锺书。1949年后,钱锺书被吸纳进《毛泽东选集》英译班子,胡乔木此时已是该翻译委员会的上层领导。
一件给胡乔木印象深刻的事,是在翻译《毛泽东选集》时,钱锺书指出了一处原文的错误。原文说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去了。钱锺书一眼看出其中有误:孙猴儿从未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去。意见提出,委员会主任徐永煐只能请示上级。这上级就是胡乔木。胡乔木从全国调来多个版本的《西游记》查看。果然,孙悟空是变成小虫子,被铁扇公主吞进了肚子里。这件事,钱锺书给胡乔木留下印象:够“狂”的!
尽管如此,钱锺书的学识和才华,还是很得胡乔木赏识的。1974年5月至1977年2月间,钱锺书曾因为哮喘发作,进医院抢救。胡乔木知道后,两次寄来治哮喘的药方。到了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元月,钱、杨夫妇忽然被请去看房子,紧接着就搬住进北京三里河南沙沟一套四间的寓所。谁给分配的这所房子,并不知道。
后来有一次,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忽然”来到钱家。他来是向钱锺书请教一个问题的: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他究竟是怎么说的?钱锺书立即搬出他刚修订完的《管锥编》手稿,指出问题答案。胡乔木见到这部手稿,大感兴趣。不久,《管锥编》在胡乔木的指示下,交中华书局用繁体排版。
因为钱锺书谈吐极富吸引力,胡乔木常常乐意在工作之余,到钱家坐坐,听钱锺书谈天说地。一次晚间来,见到钱家保姆床放在过道上,便问,房子够住吗?这话一问,钱、杨夫妇才知道自家房子是胡乔木所安排。杨绛的回答十分得体,始愿所不及。后来她在文章中说,这就算是向胡乔木道谢了!
“钱先生书生气发作”
胡乔木与钱锺书的直接往来中,对钱锺书的学识和分量,认识更加深切。所以,才有了他后来请钱锺书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举动。据一位当时与胡乔木一起写作文件的学者讲:“1982年大约5月份的一天晚上,他(胡乔木)忽然告诉我:‘明天要去找钱锺书。’我问为什么,他一字一顿地说:‘我要请他看在我的面子上,给社科院撑撑场面,给社科院当个副院长。’”
6月初,胡乔木七十岁生日,文人气颇浓的他便写出四首七律《有所思》,交请钱锺书“指正”。钱锺书接到时,兴致大发,将几首诗大加修改,在交回时,还附有一函:
尊诗情挚意深,且有警句;惟意有未达,字有未稳。君于修词最讲究,故即君之道律君之作。原则是:尽可能遵守而利用旧诗格律;求能达尊意而仍涵蕴,用比兴,不浅露,不乖“风人”之旨;无闲字闲句……
当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正与胡乔木一块儿在玉泉山起草文件的李慎之,目睹了胡乔木接到修改稿后的尴尬情态。胡乔木说,我做旧体诗总是没有把握,因此要请锺书给我看一看,改一改,不料他给我改得这么多,你看怎么办好?李慎之回答,这是钱先生书生气发作了。还是我来给你办一点“外交”吧。
过了两天,李慎之带着钱锺书修改胡乔木的诗稿,来到钱家。他对钱锺书说,乔木同志一生是个革命家,有他必须守定的信条。譬如“铺路许输头作石,攀天甘献骨为梯。”……这样的诗句,就是他的精魂所系,一个字也动不得的……言外之意不等说出,钱锺书全明白了。他立刻回答:“是我没有做到以意逆志而以辞害志了。”
思想统一了。钱锺书与李慎之,开始为胡乔木诗作恢复原貌。大致恢复后,他们两人仍对其中个别认为不妥地方进行修改。这一稿带回去后,胡乔木大为高兴。他将几处按照自己想法又改了一下后,再寄钱锺书。钱锺书立即回函一封,认可自己与胡乔木对待文字的区别:
奉到来信,并最新改本,既感且喜。慎之口头向我解释了您的用意,我恍然大悟,僭改的好多不合适,现在读您来信,更明白了。我只能充个“文士”,目光限于雕章琢句……
忠实友人嘱托
这次删改诗作的经历,并不影响胡乔木对钱锺书的态度。他与钱锺书以至夫人杨绛,成了十分相熟、乐于拜访的好友。有一幅照片,是钱锺书与胡乔木对坐而谈的情景。一贯谨严的胡乔木,在这幅照片中很高兴得笑起来。杨绛注释:胡乔木与钱锺书闲谈是他“思想上的放假”。
1988年4月,胡乔木把一生所作诗词,汇总以《人比月光更美丽》为名出版。书名题签,他请了钱锺书。钱锺书收到诗集后,这样回复一函:
顷奉惠赐大集,感喜之至。愚夫妇已快读一遍,尚须三复。《秋叶》、《希望》、《怀旧》……《采桑子》四首、《七一抒怀》之一、二、《有所思》之一、四,皆尤心赏。
钱锺书能一一指出他“心赏”的多首,正是他认真读后的结果,所以胡乔木不会计较一些作品未能入钱锺书“青眼”。
1992年8月,胡乔木为妻子写出一首“七古”《赠谷羽》。这首诗他仍然先交钱锺书修改。这次修改,钱锺书仍十分认真,几乎多句都参加意见:
白头翁念白头婆,一日不见三春多。(钱:“春”易“秋”字何如?《诗·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五十余载共风雨,(钱:“载”易“年”字何如?因下句首仄仄仄仄,此句首四字仄仄平仄,平稍变则声韵似谐些。)……
钱锺书如此大动干戈地修改胡乔木这最后的、带有深厚情感的诗作,正是他忠实友人嘱托,同时对文字精益求精态度的表现。
1993年10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为《胡乔木文集》第二卷出版举行座谈会。钱锺书因病不能参加,可仍口授一联,请夫人杨绛笔录,送给会议:立德立言 推君兼不朽;酬知酬愿 愧我一无成。
钱锺书在信中说,下联有所指。胡乔木曾经希望他把所写的外文稿整理出来,还希望他选注唐诗,但都因身体不好而未照作。但是“外文稿整理”,却由高龄的杨绛先生用心费力完成。这或者是胡乔木、钱锺书不曾料到却非常愿意见到的心血结果。 (摘自《长城》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