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上广,把成都“卷”起来的互联网人过得巴适吗?
落 差
“我来成都的时候,想要的可不是这种生活。”两年前,为了彻底逃离北京的种种不如意,陈徐言决心在成都“过上最好的生活”——在市中心买套130平起步的新房子、找份不用加班的工作、空了就扎进茶馆、“摆摆龙门阵(四川方言、指聊天)”。
两年后,她的大部分愿望都落空了:满意的房子超出预算,几个“次优选项”还没摇中号,她只好一直租房住。“巴适”的生活更是别想了。记者在成都一家创业咖啡馆见到陈徐言时,她因跟投资人谈判而迟到了半个多小时。采访匆匆结束后,她又端着半杯咖啡快步赶回公司加班。
过去十年间,成都展现出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自2017年实施“人才新政”以来,平均每天约500人落户成都。从2019年起,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人口增量仅次于杭州。去年成都更成为全国最热门迁入地,人口一年净增20万以上。在落户来源地中,北京、上海、广东到蓉青年人数分别从2017年第17位、第28位、第6位上升到2020年第6位、第18位和第4位。
这座城市将自己打造成安逸、幸福与文艺的代名词,精准击中了在北上广过着“996”生活的打工人。在“海内外to成都”社群,70%-80%成员来自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加班严重、在一线买不起房、无法定居和对生活质量不满意是他们移居成都的主要原因。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除了落户政策与房价友好,成都还承接了互联网的中尾部产业。
很多案例表明,“拿着北上广的薪资,过着成都的生活”在现阶段实现的机会很小。
两个成都
自小在成都长大的互联网创业者Kevin认为,典型的老成都人靠拆迁和做买卖发财起家,只求一份稳定、不忙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全用来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只在二环里有”。
迁徙成都的人,基本上在高新区定居。这里不像成都,更像是北上广的复刻版。“成都分为两座城,高新区和其他区。”成都市移动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张正刚脱口便是这句话。
仅看一家公司开在二环,还是高新区,即可判断员工的工作时间是传统的“855”还是互联网行业的“996”。“晚上往高新区那边走,地铁坐到最后两站,就像是在北京天通苑一样,都是刚刚下班的人。”
与遍地茶馆、棋牌室和KTV的老城区不同,高新区只有众多钢筋水泥浇筑的大厦。这里遍布着咖啡店、便利店、快餐店,许多餐饮店口味变得没那么油和辣,适应外地打工人需求。
把成都卷起来
北上广人的迁徙潮带动了成都的改变。2012年前后,张正刚听到很多企业家抱怨:“成都人不加班,比较散漫。”一些知名的风投机构在考察结束后,还会要求创业者把公司总部迁到北京。总部不迁出成都,对方就拒绝投资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抵御风险,许多公司设立双总部,将研发或产品总部放在成都,将市场总部放在北上广。许多人在来成都前,已在北上广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原本的那套工作效率和管理模式已内化于心。迁徙潮发生10年后,成都人的市民文化与职业习惯,逐步向北上广靠拢。
“太多人涌入成都了”,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严以宽直言。同样受“安逸”吸引来到成都后,他赶上的却是同事“往死里”加班——许多人还保持着华为的工作习惯。
回流的人才数量迅速增长,成都本土能提供的高端岗位依然有限。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空出,清北毕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就会一拥而上。
张正刚认为,产业迁移仍非根本,核心是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成都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将持续。北上广留不住,家乡小城市回不去,“彰显了成都的独特价值”。(除张正刚、Kevin外,其余受访者均为化名)
(摘自5月17日财经网 王雨娟 王莘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