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作家文摘》报
5: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意定监护:托付余生

  无锡唐氏综合征患者“龙珠”和妈妈纪红梅的未来“养老”安排终于有了眉目。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当天,无锡首单“意定监护与特殊需要信托”法律服务合同签约,让这个母子相依的特殊家庭安下心来。(据5月18日《江南晚报》)

  

  2017年,上海诞生全国第一例“意定监护”(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按自我决定预先选定监护人)生效案例。2020年,上海“老人将300万元房产送给水果摊摊主”一事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也是“意定监护”制度出现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讨论。

  2021年11月,广州市荔湾区和谐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和谐监护服务中心”)获得成立登记的批准,成为继同年的上海闵行区尽善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之后,全国第二家在民政部门登记挂牌的社会监护服务机构。

  在中国,以“意定监护”制度为底层逻辑的社会监护模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磕磕绊绊。

  和谐监护服务中心理事长蔡盛随身携带办公手机,方便老人与他联系。66岁的刘伟易便是咨询者之一。与妻子离婚后,他长期独居,孩子都在外地生活。目前,刘伟易每个月有固定的退休金,足够支付日常的生活费和疾病治疗费。

  两年来,由于身体总是出现状况,刘伟易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生病,或者失能失智,谁能帮自己签字做手术?社区能不能代表自己管理财产?谁可以送自己去选好的养老院?

  和谐监护服务中心挂牌之后的150多天,蔡盛前前后后接到300多位老年人的咨询电话。来咨询的大多是独居与孤寡老人。蔡盛说,当代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逐渐弱化,城市老年人随着财富增值,普遍具备法律常识、财产管理能力。他们也更关注自我意志,希望自己在失能失智后也能保障生活品质。更多的老年人会提前准备医疗预嘱,希望有尊严地离开。

  同时,公办养老机构长期“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较高、普惠优质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失能失智老人护理矛盾突出,都是人们常常谈及的养老问题。居家养老被认为是最实际的养老方式,但现实情况下,一部分独居老年人必须在自己失能失智前找到一位靠谱的监护人确保自己能安度晚年。

  当监护人变成一个完全开放的选择时,风险也随之出现。单身独居老人李淑华,在广州有房,退休后在老家养老,平时她喜欢去小区附近的日托中心。工作人员刘彭志对她非常照顾,总陪她聊天,关心她的身体状况……通过3个月的相处,李淑华认为刘彭志很适合做她的监护人,刘彭志也表示愿意。

  不过,在蔡盛看来,选择非亲属作为监护人,多少是出于无奈。在现实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选择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其实很困难。在“意定监护”制度摸索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监护人最好是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比如专业的社会组织。蔡盛也认为,由机构担任监护人,且把管事与管钱分开,可能是更为妥善的方案。

  在“意定监护”的实践过程中,监护的内容在不断细化与更新,但“意定监护”并不是老年人才需要考虑的,年轻人同样需要失能失智状态下的权益保护。

  2022年1月6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报告指出,若各国不采取减少认知障碍的措施,至2050年,全球患有认知障碍的成年人人数将增加至1.53亿人,约为2019 年(5700 万人)的3倍。

  目前,对社会监护服务机构感兴趣的人群有寡居老人、心智障碍者家庭、丁克家庭、单身青年、感情不和睦的夫妻等。年轻一代对“意定监护”制度的关注可能并不亚于老年群体,在微博、豆瓣、B站上有很多年轻人探讨“意定监护”。   (刘伟易、李淑华、刘彭志均为化名)    (摘自《新周刊》2022年第9期  徐倩影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right 《作家文摘》报社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1版:
   第2版:人物
   第3版:纪实
   第4版:钩沉
   第5版:关注
   第6版:连载
   第7版:书香
   第8版:环球
   第9版:文旅
   第10版:忆文
   第11版:专版
   第12版:文史
   第13版:悦读
   第14版:小说
   第15版:散文
   第16版:人间
劳动课的67年变迁
意定监护:托付余生
作家文摘关注5意定监护:托付余生 2022-05-20 2 2022年05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