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欧莱雅企业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行的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隆重举行。表彰了三届共15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2020、2021、2022),30位“最具潜力女科学家”(2020、2022)。其中,来自中国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院院长胡海岚教授(见图),因其在社会和情绪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获得了2022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是目前全球最年轻的获奖人之一,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七位中国获奖者。
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大概10多年前,耶鲁大学大学院的临床医生意外发现,在传统外科手术中承担着麻醉剂作用的氯胺酮,还可以被作为兴奋剂使用,在一个很低的剂量下,还可以起到非常快速的抗抑郁效果。
2018年,胡海岚和她的团队开始对氯胺酮进行进一步研究,希望了解抑郁症本身的机制——他们发现,大脑当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团,这个核团非常小,但它在介导负面情绪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将其起名为大脑的“反奖赏中心”。
抑郁状态下,这个小核团内的活动产生了异常,换句话说,它进入了特别高的放电状态,而“反奖赏中心”的过度激活,导致对大脑奖赏中心的过度抑制,进一步阻碍了大脑产生多巴胺、五羟色胺这些和快感以及奖励感受相关的化学物质的分泌。胡海岚认为,这或许就是人之所以抑郁的原因。
同时,胡海岚团队也发现,氯胺酮起效迅速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地阻断“反奖赏中心”的过度放电,从而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起到快速抑制抑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两三个新的不同的分子靶点,它们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抑郁药物的靶点。
如此一来,科学家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设计和寻找更好、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的药物,因为氯胺酮虽然起效迅速,但极易成瘾,副作用同样明显。
令人高兴的是,在胡海岚团队在这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第一天,他们就已经开始了转化应用的研究。
据胡海岚介绍,目前的研究跟应用相关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跟国内外其他的实验室合作,希望对氯胺酮在分子结构上进行改造,保留它抗抑郁的作用,去除它的成瘾性或者其他的副作用;第二个是做靶点的拓展,至少有一个分子靶点和氯胺酮的靶点都是在同一个通路里面起作用,科学家们预测阻断这个靶点之后也会有抗抑郁的效果,两三年前,团队已经和临床开始了合作,通过老药新用的思路来治疗抑郁症。
胡海岚表示,药物研发不应急于求成,但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理解疾病的机制也就是跨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毅然回国
胡海岚成长于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江南,她在杭州二中就读期间,带教的物理老师、生物老师对她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引导了她最初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中学时代我擅长的是数学和物理,上大学后,我开始了对脑科学感兴趣,尤其是有一本书叫《从神经元到大脑》的书,让我意识到大脑当中的很多信号是以电信号传播,是可以被观察、被记录,被改变的。这一认知,让我豁然开朗,觉得有那么多可以探索的方向。”胡海岚说。
从北大生物系毕业后,胡海岚和身边的大部分同学一样,选择了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当时的环境下,初衷就是到国外学习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可以做最前沿的科学研究。”2008年前后,胡海岚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祖国呢?胡海岚没有太多犹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一方面,当时中国的科研发展蒸蒸日上,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也正在形成和成熟;另一方面,我的亲朋好友都在国内,我更适应国内的生活,所以对我来说,回国是很自然的选择。”胡海岚说。
“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在胡海岚看来,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国家和社会资助你,让你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不过,从大学时代到博士后期间,胡海岚也曾几度面临学术方向的转折,“也有机会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生活在舒适圈中,但在科研的过程中,我逐渐确定自己的兴趣点是动物的行为以及它背后的脑机制。尽管转向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很多的技术需要重新学习,几乎是从零开始,但当科学家面临一个未被开垦过的科学领域,里面的问题重要且有趣,你很难不被吸引”。
胡海岚进一步补充:“情绪问题在当下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情绪相关的疾病,包括抑郁症,已经影响了很大比例的人群。”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作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获奖者,胡海岚也想告诉更多人,在科学的真相和事实面前,不同的性别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从事科学工作最重要的素质是韧性。 (摘自7月2日微信公众号“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