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其实不涅槃
20世纪80年代,画家黄永玉创作了一幅“凤凰涅槃”国画,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
当他受命写这幅画的文字说明时,遇到了麻烦:故事明明耳熟能详,但翻遍辞典、问遍宗教协会,竟找不到任何对“凤凰涅槃”这四个字的记载!
黄永玉打电话给钱锺书,钱锺书一听就笑了:“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倒是有,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故事。”
当年,郭沫若读到西方不死鸟的故事,大发感慨,赋诗《凤凰涅槃》,并在序言中写道:西方古代神鸟“菲尼克斯”,五百年集香木自焚,由此获得永生,这就是中国的凤凰,因为古籍中说过:“凤凰火精,生丹穴。”
“涅槃”本是佛教术语,大意是指修行者在消灭了自身一切烦恼痛苦,斩断世间一切因缘之后,得以跳出生死轮回,升华成一种全新的形态(成佛)。在郭沫若看来,神鸟浴火,获得永生,就是这样的升华。
但其实浴火重生的设定只属于不死鸟,中国本土凤凰没有这一说。再者,不死鸟是老死与新生不断轮回,并未“升华”,与佛教的“涅槃”不是一回事儿。所以,这其实是郭沫若将“凤凰”“不死鸟”和“涅槃”三个不同概念糅在一起,发明了一个新词儿!
中国凤凰进化史
凤与龙一样,都是我国最古老的图腾,商周时就已出现。原始部落的先民将大自然中的鸟化为或写实、或抽象的图案,装饰在陶器、玉器上,又加以变形夸张,造出种种“神鸟”,那就是凤鸟纹的雏形。
商朝合并诸多部落之后,图腾融汇整合,“原龙纹”碰撞出真正的龙,各种神鸟也汇集为真正的凤。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凤形艺术品之一。
西周兴起时,传说“凤鸣岐山”。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也有大量凤鸟形象,可见周人对凤的崇拜。西周文物上的凤鸟,头冠、尾羽、体形都与现实中的雉类颇为相似,古人见到斑斓华美的雉鸡,便在对凤的想象中加入了眼见为实的元素。这种“取材”直接影响了后来凤凰的造型设定。
《山海经》成书于秦汉,但记载的多是先秦传说。书中有一处说凤鸟、凰鸟、鸾鸟都是一种五彩鸟的别名,另一处则直接用了“凤凰”一词,说此鸟出自丹穴之山,长得像鸡,能歌善舞,羽毛有五色纹彩。这些描述跟现实中的红腹锦鸡简直完全吻合。
不过凤凰更厉害的是,身体各部位花纹还分别像不同的汉字:“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因此这种鸟十分吉祥,史书中凡是有道明君、太平盛世时,往往都要记一笔凤凰出现的祥瑞。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中,继续细化凤凰的特征:鸡喙、燕颔、虎背、鳖腹、鹤颈、鱼尾、骈翼……混搭之后,凤凰便不会再跟雉鸡撞脸,而是货真价实的神兽了。
凤凰和龙凤,谁是官配
大致在秦汉时期,神鸟凤凰产生了性别,名字也被拆开用:凤是雄鸟,凰是雌鸟。汉代才子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相传就作了一首《凤求凰》。
同一物种分出雌雄,这个思路挺正常。然而在凤与凰之外,另有一条龙与凤的暗线,毕竟龙、凤图腾的发展经过相似,又都是祥瑞神兽,早已眉目传情,汉代许多玉佩上,就常常是龙凤成组出现。两个组合的竞争一直持续到隋唐,龙配凤渐渐压过了凤配凰。
然而直到此时,凤凰的“性别”还未确定。本来,原始部落的鸟图腾多与太阳崇拜有关,早期凤图腾也不例外,当文人士大夫以凤凰自比时,往往仍取其阳刚、光明之意。但此时的龙已象征帝王,自然是阳性的,所以凤凰要跟龙搭配,就不得不变个属性,以示阴阳调和。
到了宋代,“龙凤呈祥”逐渐成为宫廷艺术中的常客,元明以降,龙凤彻底被包装成皇帝、后妃的象征,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皇家logo,这便算是给凤凰确定了性别。 (摘自5月10日《齐鲁晚报》 韩枭扬文)